視人如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視人如己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中的一個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他人。中國自古,無論哪一個思想流派,都不背離「愛」的基本原則,都認為人與人之間,不論親疏貴賤,皆須保有基本的善意或同情。它不僅是處理人與人關係的重要原則,也可引申為反對暴力、強權的國際原則。與孔子(前551-前479)的「恕道」(推己及人的原則)一樣,其基本精神是仁愛、平等與寬容。
引例1
仁人之視人也如己,待疏也猶密。 (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 (有仁愛之心的人就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他人,對待關係遠的人就像對待關係親密的人一樣。)
引例2
敵有喪、飢、疫,不加兵,愛彼民如己民。 (《太平御覽•兵部一•敘兵上》引) (當敵國有國喪、饑荒、瘟疫時,不可以對它用兵,愛護敵國的百姓要像愛護本國百姓一樣。)
引例3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李昌齡《太上感應篇》) (應該同情別人的不幸,因別人的幸福而快樂,幫人擺脫困境,救人於危難。看見別人有所得,就好像自己得到了一樣;看見別人有所失,就好像自己失去了一樣。)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識別出來的,搜狐,2021-03-26
- ↑ 隸變,變什麼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