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覺海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覺海寺位於嘉興市城斜西街西半段,原名報忠寺。宋淳佑九年(1249)朝散大夫趙汝俳舍宅為觀,十一年朝廷賜名報忠觀。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觀為寺,清雍正時始名覺海寺。覺海寺進門有「天王殿」,為重檐歇山頂,現供奉威武的彩塑四大天王及韋馱如來木雕像。據說元朝時,覺海寺有一方丈由南亞入印度遊歷取經,由印度佛界送四株楠木,重建金剛殿時,四株楠木做成四根殿柱,甚為壯觀。

中文名稱:覺海寺

地理位置:嘉興市城斜西街西首

著名景點:七寶池,接凡橋,天王殿,迎駕橋

原 名:報忠寺

簡介

位於嘉興市城斜西街西首,原名報忠寺。宋淳祐九年(1249)朝散大夫趙汝俳舍宅為觀,十一年朝廷賜名報忠觀。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改觀為寺,清雍正時始名覺海寺。後幾經廢興,現為市城內僅有的保存完整的寺廟。清代報忠寺供朱天君。據傳,清朝入主中原後,避居舟山監國的明魯王朱以海以及一班明朝遺臣,假託《太陽經》中「太陽明明朱光佛」之語,把農曆三月十九日崇禎帝自殺之日定為朱天菩薩生日,實即明朝「國難日」,傳諭海島居民設供祭祀。清朝統治江南後,這一祭祀活動流行於太湖地區,平時為「拜太陽」念佛,三月十九祭朱天君、素食,稱吃「朱天素」。這一具有懷念故國,反對清朝意識的活動,在嘉興持續時間最久。寺中供有朱天君塑像,身穿黃袍,披頭赤足,手執金環木棍,面目可怖,暗寓明崇禎帝死時的形象。六七十年後,清雍正帝發覺江南盛行的念《太陽經》拜朱天君實是懷念前朝,便採用籠絡和消蝕手段,於雍正十一年(1733)撥款重建報忠寺,並下旨改名「覺海寺」。次年,雍正親書「覺海寺」匾額,並賜檀香觀音雕像一尊(一說白玉觀音)。朱天君則移供於偏殿,限定只有三月十九日開放。咸豐十年(1860),覺海寺又毀於戰亂;同治年間重建觀音殿。自雍正敕建該廟後,清嘉興府縣為皇帝祝壽等官方典禮都在該寺舉行。近代朱天君像已不存在,寺宇殘舊。1983年,嘉興市政府撥款重修全部殿宇,並對外開放,恢復佛事活動。1990年重建山門,塑四大金剛像。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寺額。

歷史經過

江南古剎覺海寺,位於嘉興市區斜西街,原名報忠觀,始建於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當時南宋朝散大夫趙汝俳為感謝朝庭的恩澤,舍宅為觀。原地名為嘉興府秀水縣五福鄉聽履坊,西河街。西側為秀王府,與岳珂(岳飛之孫)故居金陀坊毗鄰。舍宅為觀後,取名報忠觀。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報忠觀改為報忠寺。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重新修建該寺,屬佛教臨濟宗。至今保存完好的三聖殿為明代建築,且木結構都是採用楠木材料製作而成,這在全國寺院中也屬罕見,因此十分珍貴。

報忠寺於清雍正十一年奉敕改為覺海寺風土。當時雍正帝不僅撥國庫的專款來進行維修,還於十二年十一月(1735年)親筆為覺海寺題了匾額,賜給覺海寺檀香觀音大士一尊,並派快馬送到嘉興,引起全城轟動。

咸豐年間覺海寺難逃一劫,僅存山門和三聖殿。清同治年間,重建大殿和廂房,歷任嘉興府縣將為皇帝祝壽等官方典禮都放在該寺舉行。民國年間,寺中僅剩僧人茂椿一人,寺院少有人問津,幾近荒蕪,一直延續到建國初期。

文革期間,寺院裡菩薩搗毀,房屋被拆,山門遭毀,經書被焚,所有佛門用具也一起被毀[1]。寺中的鎮寺之寶———雍正的御書「覺海寺」匾額遭到了滅頂之災。當時覺海寺留守着雪光和他的師傅茂椿兩位僧人,雪光師傅從寺匾上拆下雍正的手跡「覺」、「海」、「寺」三塊字磚,並藏於西廂房廊棚下,誰知被紅衛兵發現,用錘子把字磚砸碎。雪光師傅用破棉被裹着1米高的檀香觀音藏於衣櫃,但還是被人趁亂偷走,至今下落不明。三聖殿因其外形像江南的普通民居,而不像其他大殿那樣有飛檐翹角等明顯的寺廟特徵而逃過一劫。由於年久失修,大雄寶殿已被白蟻侵蝕,成了危房,一度被街道居民辦公室開草繩廠。當時,30多歲的雪光和尚和他的師傅一起被紅衛兵掃地出門,流落街頭,覺海寺近乎堙沒。1981年10月市政府公布覺海寺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嘉興市政府撥款重修殿堂,並新建圍牆,開始對外開放,恢復了佛事活動,覺海寺又香煙裊裊。

現在,覺海寺的主持性空大師年僅35歲,畢業於九華山佛學院,寺里的僧人也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要求會電腦,通佛學,年齡最大的84歲,最小的20歲。而今,寺東側的居民拆遷,殿堂規範正在醞釀和設計之中,寺院準備籌建藥師殿、東廂房、鼓樓和3層的藏經樓。同時還準備開設素餐館和茶道館。寺院還正申請開設「嘉興佛教網站」、創辦《嘉興佛教》刊物,並在寺內開設我市最大的佛學圖書館。

至今,覺海寺已多次成功舉辦大型水陸法會。去年舉行的地藏殿和玉佛殿開光法會盛況空前。值得一提的是,覺海寺有幸得到緬甸佛教界朋友捐贈的釋迦牟尼玉佛一尊,此玉佛系整塊緬甸玉雕鑿而成,重達一噸半,高1.5米,寬1.05米,成為覺海寺里又一寶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