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角嘴海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角嘴海雀

中文學名: 角嘴海雀
拉丁學名:Cerorhinca monocerata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鷗形目
科:海雀科
屬:角嘴海雀屬
種: 角嘴海雀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811
英文名稱: Rhinoceros Auklet

角嘴海雀[1](學名:Cerorhinca monocerata),是海雀科、角嘴海雀屬的中型海鳥,體長32-41厘米,嘴短而粗呈圓錐狀、橙色。夏羽上嘴基部有一個三角形的突出物,形狀如角。頭兩側各有兩條由白色絲狀飾羽組成的縱帶,分別位於眼上和眼下後方的頭側。上體灰黑色,胸褐灰色,腹白色,腳黃色。冬羽嘴基三角形突出物消失,頭側飾羽亦消失,其餘似夏羽。 角嘴海雀夏季主要棲息于海島、海岸和附近洋面上,常成小群活動,善游泳和潛水,主要以小魚和甲殼類等動物為食。

角嘴海雀分布於西伯利亞東北沿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薩哈林島、朝鮮西海岸和日本北海道。中國見於遼寧南部旅順。

外形特徵

角嘴海雀嘴較長而厚,側扁,嘴峰稍彎曲。上嘴先端具缺刻。鼻孔呈細裂縫狀,位於嘴基部,其上覆有皮膜。繁殖期嘴基有角質突起,下嘴也稍隆起。跗跖較短,位於體後部,站立時呈直立狀。跗跖前緣被以盾狀鱗。尾羽16枚,尾呈圓形,甚短。夏羽額、頭頂、後頸、背、肩、翅和尾黑褐色,頭側有兩條由長而窄的白色絲狀飾羽組成的白色縱紋,一條由眼後開始到後頸側,另一條由下嘴基部開始到後下頸側。臉、頰、頦、喉、胸和兩脅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嘴基無三角形肉垂,頭側也無白色飾羽。嘴橙色,腳黃色。

大小量度:體長320-41O毫米;嘴峰32-38毫米,翅172-182毫米,尾45-62毫米,跗跖28-32毫米。

生活習性

從夏季到冬季,動物界有少數鳥類要經歷一個引人注目的季節性變化,角嘴海雀就是其中一例,它的嘴在夏天和冬季時在外形和顏色上有差別,而且差異還蠻大的。

夏季時,角嘴海雀也許是為了表達求偶的火熱心情,嘴脊會呈現出火紅色,鮮艷無比。而口腔上下顎的灰藍色三角形和近旁的黃色顎體也充滿熱情的氣息。角嘴海雀在求偶時的表現相當滑稽逗人,它會用「敲門」或在洞穴附近非常儀式化地走動。

冬季時,角嘴海雀的上下顎和腋毛會變回暗色,口腔的顏色也會變得衰頹。靠近面部的嘴也有一段特別的狹縮期。

角嘴海雀對棲息地的選擇也相當有針對性,它會在靠海的斜坡軟土之下挖掘洞穴,完工後,可使用多年。如果在北極,由於那裡土壤深度較淺,角嘴海雀只能被迫在岩石裂縫中安家。

在冬季來臨之前,角嘴海雀們會傾巢出動,尋找好的覓食場所,然後會連續進行一周以上的覓食行動,可想它們的辛勞。有的角嘴海雀甚至會勞累過度而死。一些鳥類的屍體會被衝到北海附近的海灘上,這表明,角嘴海雀為了覓食可以進行長時間遠距離的飛行。科學家通過安裝在部分角嘴海雀腿上的微型裝置發現,部分角嘴海雀竟然會飛往遼闊的大西洋,並安然返回[2]

棲身環境

夏季主要棲息于海島、海岸和附近洋面上。非繁殖期則主要棲息於不凍的海洋中,不作長距離的遷徙,僅在非繁殖期進行小距離的遊蕩。

生長繁殖

角嘴海雀的繁殖期為5-7月。常成群營巢繁殖。通常營巢於生長有草本植物,土壤層厚的海島上。常在斜坡上掘洞營巢。巢內墊有枯草。每窩產卵1枚,卵的顏色為白色,光滑無斑,或具藍紫色斑點,卵的平均大小為68.5 mm×46.2 mm。孵化期平均為35天。

分布範圍

角嘴海雀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沿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薩哈林島、朝鮮西海岸、日本北海道和中國遼寧南部旅順。冬季遊蕩到繁殖地南部、日本、韓國沿海地區和北太平洋。

分布於加拿大、中國、日本、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墨西哥、美國。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2000年8月1日以國家林業局令第7號發布實施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3]

視頻

角嘴海雀一生只有一個伴侶,可稱之為愛情鳥

角嘴海雀巢穴附近來了一個捕食者蠢蠢欲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