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角型亞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角型亞目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角型亞目(Ceratomorpha)包括貘科(Tapiroidea)、犀科(Rhinocerotoidea)及一些較原始早期類型。

簡介

角型亞目的早期類型體型較小,與始祖馬有些相似,並擁有一些貘和犀的共同特徵,如貘犀Hyrachyus到底和貘還是和犀的親緣關係更近尚有爭議。貘總科成員進化速度較慢,現在類型仍保持前肢4趾後肢3趾等原始特徵。貘總科除了貘科以外,還有脊齒貘科Lophialetidae和戴氏貘科Deperetellidae等已經滅絕的科,這些類群的化石我國均有發現且較常見,其中貘科雖然我國沒有現存代表,但是更新世時卻是我國南方動物群的重要構成,巨貘Megatapirus是我國的特產,除了體型大以外和現代的貘沒有什麼區別。犀總科的化石特別豐富,可是說是史前最繁盛最多樣的有蹄類之一,除了一些不明確的早期類型外,可以歸入跑犀科Hyracodontidae、兩棲犀科Amynodontidae和犀科Rhinocerotidae三個科。跑犀科是原始的類型,出現於始新世中期,繁盛於漸新世,而後逐漸消失。跑犀體型較小,四肢長,善於奔跑,前肢4趾,後肢3趾,比較原始

評價

史前的犀中最著名的是巨犀亞科Indricotheriinae的成員,巨犀分布於印巴地區和蒙古高原,是陸地上出現過的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體型似肥大的長頸鹿,頸和腿均長,頭上無角,肩高可達5米,體重相當於較大的恐龍。也有人將巨犀亞科移入跑犀科。其它無角的犀牛主要屬於無角犀亞科Aceratheriinae,主要的代表有我國的大唇犀Chilotherium,是我國上新世非常繁盛的一類動物。有左右並列的一對角的成員歸入對角犀亞科(並角犀亞科)Diceratheriinae,它們在鼻骨兩側各有一個小角,主要生活於中新世。較晚期的犀牛歸入犀亞科Rhinocerotinae,可分成犀族Rhinoceratini、雙角犀族Dicerorhinini、非洲犀族Dicerotini和板齒犀族Elasmotheriini,其中除了板齒犀外均有現存代表,也有人將這些族歸為不同的亞科。犀族又稱真犀族,有一個鼻角,身體皮膚似甲冑,分布於亞洲南部和東南部,史前可見於我國南方,現存兩種。雙角犀族和非洲犀族在鼻和額上均有一個角,也有人將二者歸為一類。雙角犀族身上有毛,歷史上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北方,是歐亞大陸北方常見的動物,其中以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右下)最著名,披毛犀和真猛獁生活於同時代,是冰期北方的代表動物,和真猛獁一樣較晚才滅絕。雙角犀族現存種類則見於東南亞山區。非洲犀族即現存的黑犀、白犀及少數史前種類,身上無毛,分布限於非洲。板齒犀族是大型的獨角犀牛,體型似象,是僅次於巨犀的最大型犀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部。板齒犀雖然和真犀一樣為獨角,但是角不在鼻上而在額上,齒冠極高,適應食用粗糙的硬草。板齒犀生活於更新世,滅絕的時間並不長。[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