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追風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解表追風丸
【藥名】
解表追風丸( jie biao zhui feng wan)
【處方】
荊芥、防風、紫蘇葉、白芷、香附(制)、細辛、烏藥、蓽茇、廣藿香、冰片、柴胡、雄黃、砂仁、薄荷、丁香、陳皮(制)、豆蔻、獨活、甘草、川芎(制)、天花粉、硃砂、天麻、檀香、半夏(制)。
【製備方法】
以上二十五味,除冰片、硃砂、雄黃外,其餘香附等二十二味粉碎成細粉,過篩。將硃砂和雄黃分別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冰片研細,加入硃砂、雄黃粉末,與上述細粉配研,過篩,混勻。每100克粉末加煉蜜30~50克與適量的水泛丸,乾燥;或加煉蜜110~130克,製成大蜜丸,即得。
【藥方分析】
《醫學源流論·傷風難治論》日:「凡人偶感風寒,頭痛發熱,咳嗽涕出,俗謂之傷風,乃時行之雜感也。」外邪客於肌表,遵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邪祛則正安,故方中以荊芥、防風、紫蘇葉、白芷祛風解表,發散風寒,為君藥。細辛祛風散寒止痛;獨活祛風濕,解表止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配白芷、防風、細辛治風寒頭痛,又治產後風氣、頭痛、瘀阻腹痛;陳皮、半夏、砂仁、豆蔻、蓽茇、檀香、丁香溫中行氣,降逆止嘔,善治產後感寒濕之邪,除中焦之寒濕,健胃和中;香附疏肝理氣,烏藥行氣止痛溫胃散寒,與香附配伍有理氣活血煖胞宮之效,以上合為方中臣藥。方中散寒解表、祛風除濕、溫中行氣、降逆止嘔皆為性溫之藥,故佐以柴胡和解退熱,薄荷辛涼配柴胡兼有疏肝之功,天花粉清熱生津,消煩渴,除口乾舌燥;更配以冰片清熱止痛,開竅醒神;硃砂清熱解毒,鎮心安神;雄黃解毒,與硃砂相配治嵐瘴,與冰片配善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以上共為之佐,令全方溫熱而無生燥之弊。以甘草調和諸藥為之使。諸藥共奏祛風解表,健胃和中之功。
【劑型規格】
①大蜜丸:每丸重2.5克;②水蜜丸:每100丸重1.5克。為黑褐色的水蜜丸或黃褐色的大蜜丸;氣香,味微苦而辛涼。
【功能主治】
祛風解表,健胃和中。用於體虛有風,頭暈頭痛,不思飲食,胸腹滿悶,產婦風氣。
【用法用量】
口服。①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②水蜜丸:一次1.6克,一日2~3次。
【臨床應用】
本藥可用於外感風寒、風濕;尤對暑季露宿外感寒濕;或盛暑季節,貪食冷飲,中焦受寒;或空調病,感寒受濕,出現惡寒重,發熱輕,肢體酸痛,無汗,鼻塞聲重;或頭重如裹,肢體骨節酸重疼痛,惡寒無汗,鼻塞,舌苔或白膩等症。 1.風寒感冒:外感風寒之邪,出現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痛,鼻塞聲重,時流清涕,或兼咳嗽咽癢,痰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脈浮緊。 2.風寒夾濕:症見身熱不揚,惡寒,頭重如裹,肢體骨節酸重疼痛,咳嗽聲重,鼻塞多涕,舌苔白膩,脈濡。 3.空調病:因感受空調冷濕之氣,引發惡寒、頭痛、肢體酸困疼痛,周身不適,或兼咳嗽,頭暈腦脹,打哈欠,甚或飲食呆鈍,舌苔白,脈浮緊。 4.產婦風氣:產後氣血俱虛,「百節開張」,腠理疏鬆,衛外不固,起居不慎則風寒濕邪乘虛而入,留注經絡關節,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關節酸痛、麻木、重着等症,俗稱產後身痛。或產褥期內,過早操勞負重,站立過久,洗衣物動用涼水,致寒瘀阻絡,產後關節疼痛。
【注意事項】
1.忌煙酒、辛辣、魚腥食物。 2.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 3.服藥3天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4.對該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5.該品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6.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使用。 7.請將該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8.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該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並遵醫囑使用。 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風熱外感者禁用。 [1] ==【貯藏】== 密封,置陰涼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