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論語·子路》篇,這一回,孔子高徒子貢,向孔子問士,也就是問:什麼才是真正的讀書人[1]。
孔子呢,做學問是非常厲害的,將這個問題分成三類,他認為,士一共有三等:
上等: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
做事知道羞恥,出行能不辱君命,這是上士;
中等: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宗族裡的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親們也稱讚他尊敬兄長,這是中士。
話說到這裡,子貢還不知足,又問:再次一等呢。
於是,孔子的這句名言出來了,什麼名言,孔子說:
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的固執己見,簡直就是個頑固不化的小人!如果你非要問的話,這樣的人只能算作第三類,勉強也算個士,不過比起前兩類,那可差的太遠了。
瞧見了嗎,孔子的意思是,這樣的人就是頑固不化、固執己見的小人,要不是子貢非要繼續問下去,估計這類人,孔子是提都不願提的。
說道這裡,大家要問了,就算是這樣,小編你也不能說這句話不是誇獎人吧,信守承諾分明是我國的傳統美德,那我們下面再來看一下例證,『小人』這個詞在《論語》里簡直是反面教材啊[2]。
- 子曰子夏: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 子日:唯小人與婦人難養也,近之不遜,遠之則怒。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也正因為孔子特別看不起這類人,所以後世孟子還在《孟子·離婁章句下》中補充說: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3]。
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只要合乎道義就行。
再讓我們來看兩則孔子的故事。
孔子帶着弟子們周遊列國找工作的時候,在匡地差點被人打,幸虧孔子風輕雲淡地彈奏了一曲,把匡人趕走,然後帶着弟子們繼續前進。孔子一行剛離開匡地,到了蒲地,又被人圍住了。原來蒲地一個貴族反叛了衛靈公,害怕孔子回去報信,就把他們都抓起來。這時,那個帶來五輛車馬的公良孺,帶人同蒲人打了起來。雙方勢均力敵僵持不下,最後決定談判,蒲人要求孔子承諾不回衛國,孔子答應不回衛國,最終得以脫身。
一脫離險境,孔子就命令馬上向衛國國都帝丘前進。子貢不解地問,和約上不是規定不能去衛國嗎?孔子說,那是在被要挾的情況下簽訂的,神是不會信的。言下之意是,所謂的外交辭令都是一些騙人的鬼話。由此可見,孔子是個相當靈活的人,他身上既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決絕,又有「無可無不可」的靈活,他絕不會死守誠信的教條,而讓自己置於危險境地。
其實,孔子不贊成「頭撞南牆終不悔」的「一根筋」。在《論語》中,有一個特別直爽守信的人,叫微生高。孔子曾經批評過他,說「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意思是,「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爽呀?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明說自己沒有,卻到鄰居家去要了點醋給人」。微生高和一個姑娘相約在河邊見面,結果姑娘沒來,洪水來了。直爽守信的微生高先生不肯爽約,就抱着河邊的柱子,直到洪水淹沒了他的頭頂,姑娘也沒有來。
這兩個故事說明孔子,絕對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一根筋,在他身上,有着無可無不可的靈活與變通。再次佐證了「言必信,行必果」其實不是誇獎別人的[4]。
論語_言必信,行必果
參考資料
- ↑ 言必信,行必果,搜狐,2019-06-12
- ↑ 論語,古詩文網
- ↑ 譯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騰訊網,2019-01-26
- ↑ 孔子為何罵「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小人?這與儒家的誠信矛盾嗎,快資訊,201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