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F-庫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詹姆斯·尼莫爾·庫柏 | |
---|---|
出生 |
1789年 新澤西州 |
逝世 | 1851年 |
國籍 | 美國 |
別名 | James Fenimore Cooper |
職業 | 作家 |
詹姆斯·尼莫爾·庫柏(James Fenimore Cooper),美國作家。1789年生於新澤西州伯靈頓城,其父是國會議員兼法官。少年時代在紐約州奧茨高湖畔的庫珀鎮度過。1803年進入耶魯大學學習。因違犯校規被開除。1806年起在一艘商船上當水手。1808年起在美國海軍服役三年。30歲時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826~1833年去歐洲考察,曾擔任過美國駐法國里昂的領事。代表作系列長篇小說《皮護腿故事集》,(包括《開拓者》、《最後一個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殺鹿者》)讚揚印第安人的正直,揭露殖民主義者的貪婪殘暴,情節驚險曲折。其他作品有《間諜》、《舵手》、《領港員》、《火山口》等。
人物經歷
詹姆斯·費尼莫·庫珀,美國小說家。1789年 9月15日生於新澤西州的伯靈頓。出生的第二年,全家遷移至紐約州的庫珀斯敦。他的父親威廉·庫珀是英國教友派教徒的後裔,是當地的大地主,擁有大量新開發的土地,曾任當地法官、國會議員,庫珀斯敦就是以威廉·庫珀的姓氏命名。他在政治上屬於保守的聯邦派。他的思想和社會地位對詹姆斯·庫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庫柏的母親伊麗莎白·費尼莫爾是瑞典人。在12個兄弟姐妹中,庫柏排行
他在庫柏鎮一直生活到12歲。鎮子附近未開發地上殘存的印第安人以及關於印第安人的傳說,給庫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促使他日後第一個在長篇小說中採用印第安題材。1801年,父親把他送到紐約州首府奧爾巴尼,在聖彼得牧師家學習,為進入耶魯大學做準備。13歲時,庫柏轉到耶魯上學,讀到第三學年,因違犯校規被開除。據說當時他試圖把炸藥放入鎖孔來打開他朋友的房門。 1806年10月,庫柏在一艘商船上當了水手,隨船去歐洲,做了11個月的海上航行。1808年1月,他加入海軍,做見習士官。1809年11月,他開始任海軍軍官,從海軍准尉直至升任為海軍上尉。曾在安大略湖畔一海軍基地參加造船工作,1810年,他請了一年長假,在假期中結了婚。1811年,庫柏自海軍退役。這五六年的海上生涯,為他後來寫海上小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庫柏的妻子蘇珊·狄蘭色,出身於紐約州著名的大地主家庭,父母在威契斯特縣擁有大片土地。婚後,庫柏就和妻子定居威契斯特,有時則住在庫柏鎮,過着鄉紳生活,直到1822年遷往紐約。他在威契斯特,聽到不少關於獨立戰爭時期的故事,這又為他創作革命歷史小說提供了素材。
人物評論
庫珀在30年創作生涯中寫了50多部小說和其他著作。巴爾扎克曾說:"如果庫珀在刻劃人物方面也達到他在描繪自然現象方面的同樣成就,我們這門藝術就會以他的話為準。"庫珀作品有它的缺點,如思想深度不足,語言不大自然,愛情故事往往落於俗套等,但他對美國小說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最有成就的作品,如《皮襪子故事集》五部曲,至今仍擁有不少讀者。他的小說題材廣泛,情節曲折,對自然景物和海上生活的描寫也很出色,有不少人物的刻畫是成功的;他對資產階級的庸俗和偽善、對財閥所控制的政治和報紙輿論的批評,都切中時弊。美國文學評論家羅伯特·斯皮勒認為庫珀是當時最敏銳的社會評論家之一 。庫柏的才華曾經受到別林斯基、普希金、萊蒙托夫、巴爾扎克、雨果、歌德、康拉德、高爾基等許多世界著名作家的熱烈讚賞。
主要作品
31歲時開始寫小說。第 1部小說《戒備》於1820年自費出版。小說寫他未曾經歷過的英國上層社會的生活,很不成功。在妻子的鼓勵下,他改變方向,寫了一部他認為"應當是純粹美國式的以愛國為主題的書",即《間諜》。故事發生在獨立戰爭時期兩軍爭奪的要地韋斯切斯特。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愛國的英雄哈維·柏契。他是貧窮的小販,受起義軍總司令華盛頓的派遣去刺探敵方的情報,在極其危險的環境中勇敢地執行任務,革命勝利後仍當小販。小說在1821年出版後受到歡迎。 庫珀以後又寫了反映邊疆生活的《拓荒者》(1823)和反映航海生活的《舵手》(1824),在美國文學史上開創了3種不同類型的小說,即革命歷史小說《間諜》、邊疆冒險小說《拓荒者》和海上冒險小說《舵手》。
《拓荒者》是以獵人納蒂·班波為主要人物的五部曲《皮襪子故事集》之一。開始時庫珀並沒有通盤的寫作計劃。按內容順序排列,1841年出版的《殺鹿者》應居先,依次為《最後的莫希干人》(1826)、《探路人》(1840)、《拓荒者》和《大草原》(1827)。庫珀在《拓荒者》中着力描寫獨立戰爭後紐約州開發地上的小城鎮生活。因使用鹿皮護腿而得到"皮襪子"綽號的納蒂·班波在森林中以狩獵為生,與印第安人為伍,因兩次救過法官的女兒,法官企圖把班波置於他所代表的"文明"的保護之下。班波不喜愛這種"文明",走向西部未開發的土地去過他熱愛的森林生活。小說中還穿插描寫傳奇式的愛情故事。五部曲中最出色的一部是《最後的莫希干人》,故事發生在18世紀中葉,英法殖民主義者為掠奪印第安人土地而發生戰爭,印第安人一方面被屠殺或者充當炮灰,另一方面又互相殘殺,終於使整個部落絕滅。庫珀雖然對印第安人的遭遇往往流露出同情和憤慨,但明顯地站在英國殖民軍一方,認為親英的印第安人都是善良的,親法的則是惡人。這部小說以英軍司令的兩個女兒前往司令部的經歷為線索,展開了在原始森林中的探路、追蹤、伏擊、戰鬥等驚險情節的描寫。在《大草原》里,庫珀描寫班波在90高齡仍充當帶路人,以後死在西部草原他視為兄弟的印第安人之中。這套"皮襪子故事"對後來美國的西部小說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關於海上生活的描寫中,庫珀也發揮了他擅長寫驚險情節的才能。《舵手》以美國獨立戰爭為背景,以當時著名的船長約翰·保爾·瓊斯為原型,寫"舵手"奉命前往英國海岸綁架英國上校霍沃德時被擒,設法逃脫,後來在海上經過多次戰鬥終於獲勝,有不少驚險情節。此後,庫珀又創作了很多海上冒險小說,還寫了各種海盜式人物。這類小說大多情節曲折,戲劇性強,描寫生動,而且穿插着愛情故事,曾受到梅爾維爾和康拉德等作家的稱譽。
1826年,他出任美國駐法國里昂的領事,併到意大利和英國旅行。除了寫海上冒險小說之外,他還寫了反映歐洲生活的三部曲:《刺客》(1831)、《黑衣教士》(1832)和《劊子手》(1833),表現教權和封建勢力在資本主義興起之前已日趨腐朽和衰落。
1835年,庫珀回到美國。這時的美國與他離去時大不相同。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庸俗和報界與政客的勾結表示厭惡,同時又支持聯邦派而指責傑弗遜推行的資產階級民主改革;他一方面積極支持英國、法國和荷蘭的民主運動,另一方面又對"民主國家誤解和增加公眾權力的自然傾向"感到憂慮和恐懼。他甚至維護早已過時的荷蘭殖民主義者的佃農制,反對在紐約州興起的農民抗租運動。他在回國後寫的小說《歸途》和《家鄉面貌》(1838)不僅諷刺了美國社會,還諷刺了庫珀斯敦的一些人物的偽善和愚蠢,因此而受到輿論的攻擊。庫珀晚年有許多時間都花在爭吵上:他跟左鄰右舍為財產所有權爭吵,跟他的同胞為他對美國希望的幻滅爭吵。他的許多作品深深地吸引着一些兒童讀者,包括《馬克礁》(1847),一部魯濱孫式的作品,原名《火山口》。庫珀一直被人稱作美國的沃爾特·司各特,他對他所描寫的邊地生活並無切身的了解,但他卻描寫得異常生動,在把美國的印第安人描寫的淡泊而明智上頗有影響。晚年他甚至支持美國對墨西哥的侵略戰爭。1851年 9月14日去世。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美國才開始擺脫對英國文學的依附,真正誕生了美國的民族文學。而書寫這個文學《獨立宣言》的代表人物,是華盛頓·歐文和庫柏,他們同為美國民族文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歐文被稱為"美國文學之父",而庫柏則是"美國小說的鼻祖"。
相關新聞
美國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最後的莫希干人》
《最後的莫希干人》美國經典長篇小說,是美國文學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詹姆斯•費尼摩爾•庫柏的「皮襪子」系列中最受歡迎、享譽世界的一種,傳統上認為是一本激動人心、構思精巧的冒險小說。1992年被拍成電影搬上美國銀屏,深受廣大觀眾喜愛和關注。
[1]
相關影片
參考文獻
- ↑ 美國詹姆斯·費尼莫爾·庫柏:《最後的莫希干人》作家:,世界名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