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認知派學習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認知派學習理論

 

 

 

認知學習理論先驅是格式塔學派。幾乎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產生的同時,在德國就出現了以韋特海墨為首的格式塔學派。該學派認為學習是一種頓悟,當個體面臨一個問題時,會產生認知上的不平衡,這會促使個體努力去解決問題以求得新平衡,而問題解決是在對問題情景有了整體把握,並對其內在實質有所頓悟後才實現的。

內容簡介

20世紀60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統治地位被認知心理學所代替,認知學習理論得到快速發展。其中,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學習理論、信息加工的學習理論等都有很大影響。

在環境與個體的關係上,認知學習理論認為,是個體作用於環境而不是環境引起人的行為。環境中的各種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決於人的內部心理結構,是人根據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做出的選擇。個體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賦予經驗以意義,並對經驗進行組織和再組織,從而修正或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因此,認知學習理論要研究的是個體處理環境刺激時的內部心理過程。例如,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智慧和道德結構都不是環境直接內化的結果,而是環境與個體圖式之間建立聯繫,通過內部的協調、創造而得到建構的,這是一個個體利用自己已有圖式(即認知結構)與環境進行相互作用,通過同化和順應而達到與環境的動態平衡的過程;布魯納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他在對知覺和思維、認知和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發現學習理論,認為教師應當通過指導發現法,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索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認知生長;奧蘇貝爾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這種學習是通過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相互作用而進行的,其結果是新舊知識意義的同化。

對於課堂教學,認知學習理論強調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心理結構,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不平衡,激發學生的認知需要,促使學生開展積極主動的同化和順應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一般原理,並將新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使認知結構獲得發展。目前,認知學習理論更加強調激發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建構和發展當前的知識,例如,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蓋茨就曾經對教師們提供如下建議:如果有人問,「你是教數學的嗎?」最恰當的回答是:「我不是教數學的,我是教學生學數學的。」 認知學習理論學習第一節格式塔的完形學習理論

人物與實驗

韋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格式塔理論由韋特海默提出,由於柯勒和考夫卡的訪美以及著作被譯成英文,其學說逐步引起注意。】

黑猩猩學習實驗

【將香蕉掛在裝黑猩猩的籠子上方,籠內有兩個木箱,須將兩個箱子疊在一起站在上面才可能夠到香蕉。柯勒在實驗中發現,在各種與之類似的情境中,黑猩猩並未表現出亂動、摸索等嘗試與錯誤的行為,而是對情境進行觀察,突然間就把問題解決了,表現出問題的頓悟。根據實驗的結果,柯勒得出了動物學習是「頓悟」式學習的結論】

基本觀點

學習的實質

學習並非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通過主動積極的組織作用形成與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學習的結果

並不是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而是形成新的完形。

學習的過程

不是簡單的神經路的聯繫,而是對情境進行組織的過程;不是盲目地嘗試錯誤,而是由於對情境頓悟而獲得成功。【頓悟的原因:其一,由於學習情境的整體性與結構性;其二,腦本身具有組織的功能,能夠填補缺口或缺陷】[1]

參考文獻

  1. 學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網易訂閱2019年10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