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記徒步三峽之行(吳元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記徒步三峽之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記徒步三峽之行》中國當代作家吳元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記徒步三峽之行

2023年12月6~10日,我跟隨「南陽戶外一家親」團隊徒步三峽。來自福建、杭州、江蘇、北京及南陽的徒步愛好者一行52人在宜昌集合,共徒步4天,走西陵峽的三把刀和巫峽飛鳳峰及神女天路是野線穿越;走津南關大峽谷和瞿塘峽的危石鳥道及沿江棧道是景區購票徒步。

雖然已是初冬(第二天即12月7日就是大雪節了),但是這裡的景色像秋天一樣,溫度剛好,不熱不冷,適合輕裝走步;江岸的植被還沒有被嚴冬肅殺,紅葉正濃,層林盡染的美景畫卷鋪展現在眼前,在萬古奔流的長江映襯下,美得無法用語言表達;同時也正是橘子、橙子、柚子的豐收時節,路邊的果園裡果樹掛滿果實,黃色大柚子和紅色的橘子、橙子及其誘人,而散落在農家門前屋後、田間地頭、路邊的果樹,跟其他的野樹一樣生長,有獨棵的,有三三兩兩的,似無意栽種,隨坡就勢,起起伏伏,掛滿果子而不被打擾和採摘,安然地站在路邊,旁若無人地成為風景里的亮點,滴滴溜溜的果實讓外來的遊人們心生歡喜,垂涎欲滴。

12月7日,我們徒步的三把刀位於長江西陵峽邊的南沱村,之所以稱之為三把刀,是因為從山下往上看有並排靠近矗立的三座山峰,險峻陡峭,山頭像三把刀尖一樣整齊地直向雲天。三把刀的旁邊有一座高度相對低的山,其峰頂略微平一些,使攀登成為可能,於是喜愛攀登的人們便有了一個可能挑戰的目標,有了一個攀登快樂的神往。我們在當地導遊的陪同下和村民熱情的指引下,徒步到山頂已中午了,我終於松下一口氣,休息並進餐,有不少隊友們繼續去登三把刀旁的那個峰頂,我不打算上去,想着走到近處看看就回,一來節省體力,二來安全為上。結果在登頂下山的隊友們鼓勵之下竟然還真登上去了。雖然立陡掛礙,但還是有下腳的地方和手抓的樹枝、樹根及突出的岩石,有相當的難度,可一步一步站穩了,繼續攀升的勁頭就來了。人都有天生不服輸精神,此時此刻只有攀登的快樂,在隊友幫助下成功登上了峰頂。峰頂面積不大,只能容納十幾人,上面的風一陣一陣的,無風時還行,颳風時真有不小心會被風颳倒掉下去的危險,不敢多呆,在山下的隊友用無人機給我們航拍後我們立即下山。站在峰頂極目遠眺時,不遠處碧綠的長江和對岸連綿的青山盡收眼底時,覺得冒這樣的風險值了。想起王安石《游褒禪山記》里「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深有同感。

比較起來,12月8日走的南津關大峽谷景色雖然難得的秀美,但跟三把刀相比顯得不夠雄奇,不夠震撼,留在心裡的印象平淡些。

最讓人心動卻又無以表達的還是千古以來人們不斷吟嘆的長江三峽美景了,難怪奉節被稱為詩城。山永遠在那裡,江水永遠在奔流,空間不變,時間變換,千古以來人們的感嘆是不變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相似的場景而我們卻詠不出古人的情懷。

臨江徒步我們主要走了兩天。

12月9日,我們走的是位於瞿塘峽的危石鳥道。危石鳥道的名字是因杜甫的詩句而得名。我們乘纜車到達山頂的三峽之巔,然後沿危石鳥道持續下降約1200米抵達江邊,順着瞿塘峽詩意棧道,沿江經過赤甲樓炮台、江峽文化館後,徒步約8公里後到達白帝城。

看三峽紅葉,危石鳥道是不二選擇,可謂一步一景。步道沿着山脊延伸,最美的一段呈之字形來回彎繞,兩邊的紅、綠樹葉自然互染,像美麗的天然畫布,遠觀更加驚喜漂亮。登山的人很多,小朋友也不少。從步道上俯瞰兩山之間似玉帶般發出亮光的江水在紅葉的映襯下畫面感如詩如醉,江上緩慢移動的遊船在整個視野里顯得格外渺小,更彰顯了長江的氣勢雄闊。瞿塘峽最窄、最險的一段就是氣勢和景色最為雄奇壯觀的夔門。這裡夾江的兩岸青山若兩扇門,呈欲合未合之狀,堪稱天下雄奇,10元人民幣的背後風景就取自夔門這裡。

12月10日,也就是臨江徒步的最後一天,我們走飛鳳峰看江對岸的神女峰、走神女天路看對岸的巫山雲海和遠處連綿起伏的群山。我們從巫山客運碼頭乘船出發,在青石碼頭下船後,開始徒步飛鳳峰,全程約6公里,爬升約800米左右,用時3小時到達神女天路瑤台觀景台,然後徒步神女天路3.5公里平坦公路。

青石碼頭不是接待遊客的正規碼頭,只有極少數的登山者在這裡下船。我們一行50餘人踩着堆積的石頭下船後直接登山,沿飛鳳峰的山脊與船來時相反的方向逆江而上抵達神女天路。一路拔高,更能從多個角度欣賞神女峰和飛來峰。兩邊紅葉夾道歡迎,我們從仰望神女峰的江邊爬到高於神女峰的高度,回望目下是青山所夾的碧綠江水,景色美不勝收。到達神女瑤台後,觀景拍照並進餐,接着沿神女天道前進,從神女峰的背後看巫山。乘船時下着小,待我們下船雨已停,山上煙雨濛濛。天上沒有下來的雨幻化成千姿百態的雲霧,蔚為壯觀。山腰上有白雲,有烏雲;有似炊煙裊裊上升的雲,有似棉絮輕盈橫向漂浮的雲;有簇擁成團的,有似幕布鋪開的雲。欲雨未落而幻化出茫茫的飄渺景象證實了「除卻巫山不是雲」非我莫屬的絕美!

我們這次三峽徒步所經的不同地段,遇到晴陰不同的天氣,有俯瞰遠景有近距離目睹,親臨不同的山水畫卷,才恍然悟出蘇軾「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的意境。感慨我們欲說而又說不清的美景古人早已替我們那麼精妙的都表達過了。不是嗎?遠處的山盡顯朦朧輪廓,那叫遠山長;被雲遮蓋的山,飄亂無序的雲那叫一個亂啊,所以是雲山亂;而晴日下清澈明淨的山鬱鬱蔥蔥,那叫曉山青!

我想,以後看到美景又無以言表時,不用搜腸刮肚的想了,找古人去!古詩詞里應有盡有,就這麼辦![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