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相臨洛關之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訥相臨洛關之敗》節選於晚清政論家薛福成《庸庵筆記》[1]的上卷。
原文
散相訥近堂閣部(訥爾經額)之總制直隸也,酣嬉廢事,吏治日壞。咸豐三年,以欽差大臣督兵馳救懷慶,適賊解圍,奔竄山西。訥相督兵回防直隸,初有獻計於訥相者,官潞城,黎城之間有一小徑,循太行東出,可由河南之武安,徑趨直隸之臨泊關口近時商賈皆由此往來,其路甚捷。
然有險可扼,若遣兵五六百人守之,雖十萬之眾不能過也。訥相拘守太平時舊制,以為潞城,黎城皆山西地,乃具咨文清山西巡撫派兵守之。咨未及達,而賊巳陷潞城、黎城,果由此路東出。是的訥相方督凱旋之軍萬餘人,次臨泊關。先一日有冒訥相旗幟。
責州縣供張者,蓋賊之先驅已過而北矣,而訥相尚未知也。次臨沾之日,賊眾麇至,官軍倉皇失措,車馳卒奔,萬餘人潰散略盡。訥相以數十人走入廣平府城,盡失其關防、令箭、軍資、軍書等物,幕友吏仆皆星散,既已不能具奏,廣平知府為之稟達省垣。
是時桂燕山相國(桂良)以刑部尚書駐守保定,為之入奏。訥相奉旨革職拿問。賊焰由此大張。蓋訥相為承平大吏已數十年,養尊處優,素不知兵,行軍既無偵探,又無營壘,加以拘牽文例,故及於敗雲。
作者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早年以副貢入曾國藩幕,後隨李鴻章[2]辦外交。歷任浙江寧紹台道、湖南按察使,晚年任出使英、法、比、意四國大臣。1879年著《籌洋芻議》,主張政治改革,發展民族工商業、主張變法,鼓吹西方君主立憲。1884年中法戰爭時期,任浙江寧紹台道,與提督歐陽利見在鎮海擊退法艦進攻。1889年以左副都御史出使英、法、比、意四國。所著《庸庵全集》收入《庸庵文編》、《續編》、《外編》、《海外文編》、《籌洋芻議》、《浙江籌防錄》、《出使奏疏》、《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出使日記續刻》等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