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許衛國專欄 探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專欄 探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專欄 探家》中國當代作家許衛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專欄 探家

是指外地工作的人回老家看望家人、團聚,為探家,那是激動人心的事情。那心恨不得能飛,而且要飛得比飛機還快,眨眼就到最好。

歷史上小城偶有在京城或州府道縣做官做事的人,一段時日,總會回家看看,或拜見父母,或慰藉妻兒,混得可以,均可叫衣錦還鄉,不過,混得再好都是給親人熟人看的,他們的笑臉,讚美,熱情是最好的證明,局外人是不大關心的。

現在交通發達,千里萬里朝發夕至,探家這個詞已經成為歷史。

往日小城,人口大致固定,哪家多出一個人來很快就有人問,那是誰呀。特別是出現一個服裝個性鮮明,髮型與小城有異的人,就會引人注目,就會有人打聽到,那是姚家的女婿,從新疆油田回來探家的,或是那是許家的兒子在上海當兵,回來探親的。

那時,無論在外當兵也好,工作也好,回來一趟真不容易,除了經費限制,還有領導是否准假,特別是部隊,越是節假日,戰備就越提高級別,越是要提高警惕,請假探親探家就不合時宜了。就體現你政治覺悟了。那些在外工作的,特別是老婆還在小城的,還是新婚年把的,回來一趟真是心急如焚,歸心似箭。而當他們回到小城後,反倒顯得平靜,不讓人看出有什麼急不可耐的感覺,若是住在岳母大人家,就更要讓人感覺是和老婆朝夕相處,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那樣,岳母大人心細,都體貼地說了:天不早了,路上很辛苦的,歇着吧。女婿他還會裝作不急不躁地和岳父閒聊,岳父似乎也不知趣,老太婆說,你去把煤爐封上吧,都什麼時候了。岳父大人,才豁然開朗似的。

這小伙子第一天早上,還故意比誰都早起,彷佛一夜什麼也沒幹。起來還掄臂扭腰,保持部隊那習慣,然後刷牙,洗臉,在院子裡掃地,話還是那麼多,第二天早上遲了一點起來,開始寡言少語,到了第三天早上,老岳母就有點擔心了,以為出了什麼事,都九點了,咋還沒一點動靜呢。戰戰兢兢去敲門,是女兒病懨懨似得答應,好久,才起床,再看那小子,臉色蒼白,走到院子裡,也不甩臂膀,也不扭腰了,愣愣地望着樹上樹葉發呆,似乎又在數數有多少片樹葉,差一點要扶牆走了。老岳母心裡有數,只是把雞蛋里又多放一小勺子白糖。

探家是愉快的,也是辛苦的,旅途勞頓不說,特別是那些年輕夫婦,兩地分居的,思念心累,見面更是身心俱累,探家有時成為兩難的選擇,矛盾的舉動。

小城有個海員,半年出海,半年休假,出海半年在海上,滿眼是水,但滋潤不了青春的饑渴,休假回家,不舍晝夜,自己越發滋潤,卻把水靈靈的老婆搞得乾枯憔悴不已,用鄰居講話,這兩口子,要麼餓就餓個半死,要麼脹也脹個半死。

小城中學有個老師,是大學同學,畢業分配,老婆去了新疆,他留在內陸,每一次探家都是萬里長征,每年省吃儉用都在暑假探親中迅速花光。幾年一過,探家興致不高了,很久才發現,老婆那裡已經有「家」,每天都有人「探」,丈夫西出陽關無故人,只有感嘆和理解,誰叫你怕苦怕難不和她結伴而去呢。於是,自己也把以前的關係重新整理,挖掘,發現,找了一個中學同學結婚,這樣各有着落,不再為探家發愁了。

現在已經不需人們探家了,即使兩地分居,也不必為探家而費絲毫身心,想念了手機視頻可以互答,再想念,飛機不過就幾個小時,高鐵幾乎是說走就走。而對於極少數人以家外有家為時髦,為自豪,處處是家,還「探」什麼「探」?而那些胸懷天下的好兒女,他們四海為家,是為社稷江山,是為黎民百姓長治久安而艱苦奮鬥的,無私奉獻的,鞠躬盡瘁的,而浴血奮戰的。他們的家是國家,是大家,他們也會探家,也會有早年探家的那種溫馨、甜蜜、親情,更有成就感,自豪感。[1]

作者簡介

許衛國,江蘇泗洪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