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許志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許志琴
原文名 Xu Zhiqin
出生 (1941-08-14)1941年8月14日
四川重慶
逝世 2018年11月3日(2018-11-03)(55歲)
國籍 漢族
別名 Xu Zhiqin
職業 構造地質學家

個人簡歷

許志琴,1941年8月14日出生於上海市,構造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1987年獲法國蒙貝利耶大學獲得構造地質博士學位。1993-2001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地質研究所所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許志琴是中國構造地質學領域中微觀構造和宏觀構造研究相結合的開拓者之一

1958年,許志琴考入 北京 大學地質地理系構造地質專業。

1964年,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構造專業畢業,同年分配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1987年,獲法國蒙貝利耶大學獲得構造地質博士學位。

1987年,許志琴首次在大別山菖蒲榴輝岩中發現超高壓變質礦物 -- 柯石英 ,提出柴達木北緣和蘇魯超高壓變質帶的新的深俯衝和折返模式,對大別-蘇魯超高壓變質帶成為地學研究熱點起了奠基作用。

1989年開始,組織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預研究和重大科學工程的申請,為爭取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成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和國際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項目做出了貢獻,現是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首席 科學家

1993-2001年,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地質研究所所長。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7年 -2001年,九五期間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祁連山造山帶的物質組成及構造演化)。

2002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

2007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原稱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

現任南京大學教授 == 主要成就 == | 科學研究

許志琴是中國構造地質學領域中微觀構造和宏觀構造研究相結合的重要 開拓者

早期從事裂谷構造研究。80年代起,以"新的構造觀"為指導,致力於青藏高原及周緣造山帶的變形構造、造山作用及造山機制研究。厘定了我國50餘條大型韌性剪切帶,奠定了西部若干造山帶變形構造體制,劃分造山作用階段和大陸山鏈的"構造造型",提出"特提斯-喜馬拉雅造山複合體"及中國西部華力西期以來巨大平移作用的新認識。首次發現中國大別山超高壓柯石英礦物,領導的"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先行研究組"為推動我國入地工程的實施作出了很大努力。

20世紀70年代,她從事中國東部郯廬斷裂構造研究,提出白堊紀以來郯廬斷裂的裂谷事件。

自80年代起,她以新的構造觀為指導,把宏觀構造與微觀構造相結合,致力於青藏高原及周緣造山帶的變形構造、造山作用及造山機制研究,先後在秦嶺-大別山造山帶、松潘-甘孜造山帶、崑崙、祁連-阿爾金山及喜馬拉雅山等6個中法國際合作項目中擔任中方負責人。主持了4個大別-蘇魯超高壓帶項目。為國家重大科學工程 --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973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以許志琴為首的科研群體,將構造地質學中的幾何學、運動學、動力學及定量分析,運用到 青藏高原 和中國造山帶的研究中,重塑了造山作用過程,劃定了我國造山帶中近50條大型韌性剪切帶,建立了西部主要造山帶的基本變形構造格架,劃分造山作用階段和大陸山鏈的"構造造型",提出中國西部早古生代以來巨大平移作用的新認識。許志琴領導的科研團隊完善了青藏高原的地體構架,提出以青藏高原岩石圈-超岩石圈剪切斷層、低速地幔羽、岩石圈板片拆沉及陸內俯衝為特徵的地幔結構的青藏高原動力學模式。她為中國西部祁連山南緣超高壓變質帶的發現(YangJingsui, Xu Zhiqin et al, 1999〜2002)作出了貢獻,證明阿爾金山是祁連山的西延部分及沿阿爾金主斷層左行平移400千米,證實原始喜馬拉雅山形成於泛非- 早古生代,發現藏南拆離體的規模增大及東西向拆離構造的存在,提出青藏高原東緣及北緣造山帶在白堊紀開始強烈隆升的

首先將構造地質學的幾何學、運動學、動力學及定量分析運用在青藏高原和中國造山帶的研究中,厘定了我國50餘2大型韌性剪切帶,奠定了西部若干造山帶變形構造體制的研究基礎,1987年首次發現大別山超高壓柯石英礦物,在青藏高原碰撞動力學及造山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理論。最早在中國實施"大陸動力學"計劃。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已於2005年竣工,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作為首席科學家為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

學術論著

許志琴院士發表論文300餘篇,SCI 論文140餘篇,出版專著8本。,多次獲得優秀論文獎。

在"ISI"機構公布的1996〜2006年SCI引用率全球地學排名榜(共2000名)中,許志琴排名500多名,在大陸學者中列為第五名。

人才培養

培養碩士、博士20餘名。

社會任職

曾任國際岩石圈構造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和國家汶川地震專家組副組長。

現任國家減災委員會委員,國際大陸科學鑽探中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大陸地殼與地幔研究分會主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常委。

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

被吉林大學地質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南京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獲獎記錄

1991年,被國家教委、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

2009年,獲科技部授予的"全國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貢獻者"稱號。

全國"先進工作者","三八紅旗手",中央機關"婦女十傑"等光榮稱號。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貢獻獎。

人物評價

許志琴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在國外有一定知名度,多次被特邀在國際會議上發言。組織能力強,正領導一支具長期實踐經驗、富有頑強拼搏精神和凝聚力的、高水平的中青年研究群體。

構造地質學家

1964年北京 大學地質地理系構造專業畢業. 現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3-2001年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和地質研究所所長。1987年在法國 蒙貝利耶大學獲博士學位,199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被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1991年人事部、教委頒發「有突出貢獻的留學歸國人員」和「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榮譽稱號;1992年「第二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4年 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曾任國際岩石圈構造專業委員會委員,為全國人大第九屆、第十屆代表和第十一屆人大代表,第十屆代表和第十一屆常委會委員和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地殼與地幔研究分會主任委員,國際大陸科學鑽探中國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構造地質學領域中微觀構造和宏觀構造研究相結合的開拓人。她首先將構造地質學的幾何學、運動學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事業的主要開拓人(之一)和實施者。 1987年她首次在中國大別山菖蒲榴輝岩中發現超高壓變質礦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為中國超高壓變質帶的研究做出開創性貢獻。繼後,許志琴聯合國內外科學家,在國家計委、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和國家基金委的支持下,作為首席科學家, 首次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別-蘇魯超高壓變質帶領導實施中國地學界開創性的「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開展多學科搭載和高科技會戰的亞洲第一井5000米的鑽進,她領導的科學家群體取得了當代地學科學前沿---超高壓變質帶深俯衝和折返動力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對於促進我國地球科學理論的發展和地下探測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效益。該項目二次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並獲得部科技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許志琴在汶川大地震的災難中,提出實施快速回應大地震的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的計劃,得到中央領導的支持,許志琴為首席科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事業的主要開拓人(之一)和實施者。 1987年她首次在中國大別山 菖蒲榴輝岩中發現超高壓變質礦物——柯石英的重要信息,為中國超高壓變質帶的研究做出開創性貢獻。繼後,許志琴聯合國內外科學家,在國家計委、科技部、國土資源部和國家基金委的支持下,作為首席科學家, 首次在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大別-蘇魯超高壓變質帶領導實施中國地學界開創性的「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開展多學科搭載和高科技會戰的亞洲第一井5000米的鑽進,她領導的科學家群體取得了當代地學科學前沿---超高壓變質帶深俯衝和折返動力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對於促進我國地球科學理論的發展和地下探測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效益。該項目二次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並獲得部科技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許志琴在汶川大地震的災難中,提出實施快速回應大地震的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的計劃,得到中央領導的支持,許志琴為首席科

以許志琴為首的科研群體,最早在中國實施以「大陸動力學」為龍頭,「青藏高原」和「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為兩個拳頭的國際地學前沿戰略計劃,為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優秀科研團隊做出重要貢獻。許志琴院士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在國外有一定知名度,多次在國際會議上作特邀發言。先後培養了研究生20餘名。

出版專著8本、論文200 多篇,在2008年統計的全球地球科學家論文引用率排名中列228 位(SCIENTIST RANKING IN GEOSCIENCES),名列我國大陸科研人員論文引用次數最多的前5名之列。1993 年國土資源部頒發「松潘-甘孜造山帶的造山過程」專著科技二等獎(第一名),1998年地質礦產部 「中國主要大陸山鏈韌性剪切帶及動力學」專著科技二等獎(第一名),2004年全國總工會授予大陸科學鑽探工程中心 「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榮譽稱號;2008年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大陸深俯衝和科學鑽探(第一名),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集成與創新」(第一名)。2009年造山的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與青藏高原隆升機制項目獲國土資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