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許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許璇
出生 1876年
國籍 中國
籍貫 浙江瑞安縣
母校 上海南洋公學
職業 近代農學家

許璇,字叔璣,浙江瑞安人。1876年(清光緒2年)11月9日生,耕讀世家,父為舉人。自幼聰慧,勤奮好學,年17入縣學,19歲補為廩生,可享受俸祿。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國事日非,憤而改習新學,1902年入上海南洋公學。1904年應聘湖北編書局,編輯《湖北學報》。翌年,應廣東學務公所之聘,任編撰員。1907年公派留日,初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繼人東京帝國大學農科,1913年畢業回國。1928年9月任私立南通大學(Nantung University)校董。

人物簡介

許璇,(1876—1934)早期著名農學家、農業教育家,我國農業經濟學科之先驅。清末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掌北京、浙江等高等農業院校,擔任中華農學會會長。最早開設農業經濟、農村合作和糧食問題等課程,提出「融學術教育與農村事業於一爐」的教育方針,創建農村建設實驗區,畢生為農業教育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生平介紹

此前,清廷在北京開辦京師大學堂,師資多延聘於國外,而以日籍為主,辛亥革命後,改為北京大學,方期有所革新。許璇歸國後即被聘為農科教授兼農場場長,場址在蘆溝橋附近,離城較遠,交通不便,又屬新創,修渠闢地,頗費辛勞,但他不以為苦,反因能結合實際,樂此不寢。

爾後,或因政局變遷,或因學校改制,或因其桑梓關係,先後幾次離京去杭州,任職浙江大學,但始終堅持教學,主講農業經濟及其相關課程。許璇為人,剛直不阿,作風正派,治學嚴謹,認真負責,重視理論與實踐之結合,更講求人品氣節,不畏強暴。他任北京農業大學校長期間,恰是北洋軍閥混戰之際,他的上司某專橫跋扈,且吸食鴉片,各專門學校教職員,咸鄙其為人,聯名請予罷免,未果。許璇乃自動辭職。不久,該某離去,許璇復任農大校長,未幾,張作霖執政,某又上台,許璇又恥與為任而去之,南下杭州任浙江第三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村社會系主任。繼而該校改浙江大學,許璇被任為農學院長,不意就在浙大改建的時候,上峰以當地特產火腿,應加強改進為由,要農學院設立「火腿系」,許璇未予置理,上峰責其抗命,許璇憤而辭職,校方委派林學家梁希繼任院長,梁許至交,觀點一致,梁也拒不接受,從而引起公憤,同院教授金善寶、蔡邦華等60餘人,群起支援,一併離開浙大。這在當年曾成為農學界的一件大事。

社會任職

1928年9月,應張孝若之邀任私立南通大學校董(1930年11月南通大學更名為南通學院)。 1933年,許璇重返北大時原北京農業大學已改為北平大學農學院,任教授兼農業經濟系主任,並着手整理多年來所授之《糧食問題》講稿,時常為校正及新增有關數據或史料而廢寢忘食,孜孜不倦。他患有高血壓病,至此日益加重,醫生屢屢規勸,他還是筆耕如故,終致以腦溢血猝死案頭。

為創建農業經濟學科而鞠躬盡瘁

許璇,世代書香。馬敘倫所撰的墓志銘中有:許家源於湖南長沙,五代時避亂而遷浙江溫州瑞安。他的七世祖,仕宋,官右丞,以理學名於世;他的曾祖,治商致富,父親是舉人,有子6人,他居長。從小就嗜學如渴,博通經史。17歲便人了縣學,20歲為廩生。許璇出生時,正值光緒即位,兩宮垂廉聽政,內憂外患,紛至沓來,19歲發生甲午戰爭,23歲發生戊戌政變,譚嗣同等六君子罹難,他憤而放棄一生俸祿,改習新學,入上海南洋公學,以後又留學日本,矢志攻研農學。辛亥革命後,他已經38歲,才從國外回來,投身農業教育事業,直到59歲去世,共計21年。這21年中,他在北京的工作時間約占3/4,其間適逢袁世凱帝制失敗,北洋軍閥混戰,「五四」運動,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及「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炮火連天,國無寧日,教育界也是一片混亂。以致他不得不經常變動他的職務,時而是教務長,時而是系主任,時而是院長、校長,甚至離京南下,任職杭州,但是始終堅持農科教學,以教授終其一生。 許璇國學根基深厚,詩文並茂,30歲以後,決心學農,博覽群書,兼重實踐。出任北農大農業經濟學教授時,還能擔任農場與林場場長,當時農科師資缺乏,他因任農大行政職務,責任所迫,不得已時曾兼授畜牧學、地質學、氣象學等,而且認真備課,從不苟且。他的至交梁希教授曾在追憶文章中說,有一次他竟向梁借去《養蜂學》備課,可是當有人提到這些往事時,他都拒而不談,說是怕人笑話。其實他是有相當基礎的,只要承擔了一門課程,就一定認真準備,決不草率。1918年畢業於該校農科的沈宋瀚在其回憶錄《克難苦學記》里曾着重提到:「余在北農所得教益最多者為許師叔璣(許璇之號)之農政學、農業經濟學、畜產及肥料」(原書38頁),此書系其中年所作,許之淵博,由此可見。

當時,戰亂頻繁,時而直軍占領豐臺,時而奉軍攻打蘆溝橋,農大設在阜城門外,他家住在城內,時局不清,他全然不顧,住在學校每天除了教課就是備課,槍聲炮聲,聽而不聞,只是經常備燭開夜車,不完成任務不入寢。據梁希和他的學生湯惠蓀(農經學家)的回憶,無論在北農還是浙大,校舍里每晚一兩點鐘,總看見許璇的窗下還亮着燈光。走進去一瞧,滿地煙頭。20多年間,他走南闖北,無非是爭取多做一點學問,多教幾個學生。本來他身體健壯,以後逐漸不支,血壓經常超過200,醫生再三警告,他都一笑置之。1913年許璇回國後開始主講農業經濟方面的課程,在他之前,國內基本上還沒人開過這門課,因而必須事先編寫講稿,他的講稿旁徵博引,引用國內外有關調查統計資料,而且他對引用的數據,定稿前都要一一校訂校正。據他女婿周邦垣教授回憶,他常常在家發動兒孫,幫着查書算數字,往往在星期日全家都忙。至於他辛勞的成品,據湯惠蓀教授的回憶「先生的文章,確是淋漓盡致,令人百讀不厭。先生的高足,常把他所編的講義,都當做國文那樣來誦讀」。許璇在開農業經濟這一學科時,首先就明確它的意義與範圍,認為:「將關於農業之經濟行為及自此而生之種種關係視為社會現象,或國民經濟現象觀察之,並就其與一般社會之經濟關係詳加研究、記述或解說其狀態,且探究其間所應有之經濟原理及法則」。同時,農業經濟學因以農業為研究對象,但各國農業經濟學之內容與發展,頗不一致,因而我國農業經濟之研究,應以其特殊的歷史、地理及社會情形為基礎。他在開始授農業經濟學的同時,兼任農場場長,在北京西郊進行農村經濟調查,組織農村信用合作社;籌建農村建設實驗區;在杭州,他設立了浙大農學院的農業推广部,興辦農村小學,創建浙江省農民銀行,主辦合作指導人員養成所。一貫密切聯繫實際,深入群眾,並提出「融學術教育與農村事業於一爐」的辦學方針,高瞻遠矚,不同凡響。</CC>

學術研究

許璇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才開始轉攻西學,特重數學,兼及生物、地質、理化等科,且注意實踐。所以他能在講授農經各科的同時,還擔任農場、林場的場長,而講授的課程,則包括農業政策、農業金融、農業關稅、租佃制度、農村合作、土地問題、糧食問題等。這些課程,既要追溯中國歷史淵源,又要參照國外的實際情況,這必須有大量資料數據為證。而在本世紀的初期中國幾乎是空白,收集和整理數據資料是十分困難的。從許璇的遺作中,不但可以見到他從道光、同治等朝代的戶部史料中摘錄出來的數字,還有日本駐東北某某領事的調查報告,可見他下的苦功。數年間他編寫的講義盈尺,但他自己卻認為「歷年忝列大學講席,所積文稿頗多,然皆不慊於心,未敢出而問世」。直到他去世前二三年,才着手整理,不意《糧食問題》剛剛定稿,即以腦溢血猝死。據當時北農院長劉遠籌追憶:「一視先生之書案,則中外參考書10餘冊,尚展而未合,殘稿羅列,以眼鏡壓之,墨盒不關,一枝毛筆方擱置於其次,先生力學,真可謂至死方休」。

許璇的着作存留下來的,除散見於報紙期刊者外,只有2冊。一為《糧食問題》,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約15萬字,除序言外,計五章十六節,引用中外統計共48個表。他首先從人口問題論起,然後為糧食之生產、糧食之自給、農業關稅、糧食統制,最後論述戰時之糧食統制問題,當時他已預見到戰事即可能發生。

許璇的《農業經濟學》雖系其當年助教杜修昌在他去世後10年編印出版,但均依據他原來編號的講義原稿。與40年代中國同類書籍相比,仍屬拔萃。故一經問世,三年四版,而杜修昌校勘整理之辛苦,自不歿。可是書中從未隻字語及,迄80年代杜晚年時,始偶爾在與人閒談中提起,尊師重道之精神,亦堪為風範。

許璇的論着,除上述兩書外,其單篇講義演講記錄,亦為數不少,在他逝世後,由中華農學會在該會會報第138期(1935年)為之出版的紀念刊中,即選輯了約20餘篇(包括追悼會文稿),計有:農業經營2篇,農業合作4篇,農業關稅2篇,農業發展2篇,以及租佃制度、農地價格、農業金融、蠶絲經濟等各篇。

人物簡歷

  • 1876年,出生於浙江瑞安縣。
  • 1893年,入縣學(入灃)。
  • 1896年,補廩生員,每年可得俸祿。
  •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轉習新學。
  • 1902年,入上海南洋公學。
  • 1904年,任湖北編書局編輯員。
  • 1905年,任廣東學務公所編撰。
  • 1907年,公派留日,入東京帝國大學農科。
  • 1912年,辛亥革命,同年獲農學士學位,歸國。
  • 1913年,京師大學改為北京大學校,應聘任該大學農科教授兼農場場長(農場設蘆溝橋)。
  • 1914年,北大農科改為農業專門學校,仍任教授兼農學系主任。
  • 1919年,被推為中華農學會北京地方幹事。
  • 1920年,改任北京農專教務主任,率學生赴日參觀。
  • 1922年,代理北京農專校長,力求整場,不得行其志,乃請辭本兼各職。
  • 1923年,出任浙江農業專門學校校長。
  • 1924年,北京農專改北京農科大學,回任該校校長。
  • 1925年,因不屑與其上峰某為伍,憤而辭職。相從者多人,是年秋,某去職,復回任。
  • 1926年,張作霖執政,某亦復職,憤而南下。
  • 1927年,回任浙江農專教授,不久農專改第三中山大學農學院,仍任原職。
  • 1928年,兼任中華農學會會長,浙江省合作人員講習所所長。
  • 1931年,回任北平大學農學院長。
  • 1932年,回任浙江大學農學院長。
  • 1933年,憤而辭浙大農院校長,相從者60餘人。回任北平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農經濟主任。
  • 1934年,11月9日腦溢血逝世於北農任內,終年59歲,經北平大學校務委員會決定,舉行校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