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吾日三省吾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一·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鑑賞

遵守傳統的基督教徒、尤其是天主教徒平日必做的一項功課就是懺悔,古羅馬帝國晚期的奧古斯丁、近代法國的盧梭和俄國的托爾斯泰這些世界文化巨人都曾寫過自我懺悔的不朽名著。在我國,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提倡類似於懺悔的精神修養活動: 反省。反省不是像現代人以為的那樣是做了錯事,或犯了罪行以後在外界壓力下的自我檢查,而是平時經常性的精神生活內容。孔子弟子曾子模範地實行了其老師這一教誨,這段語錄就是他的反省活動的真實記錄。從他的話語我們可以看到,反省是他自身的要求和自覺的行為,他每天都要多次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文中「三」字表示多數,表明他反覆自我檢查,次數可能還不止三次,這樣他就把孔子的「求諸己」的教導落到了實處。

反省的修養方法在現代社會對傳統的批判中曾經被當做妨礙實踐的純粹的精神內省活動而被貶低和拋棄,而在當代社會,它在許多人片面地理解的自信、自我意識、自我實現中被完全忘卻,因此不少人在張揚自我中讓心靈中的污穢泛濫成災。現實生活中許多觸目驚心的醜惡現象和令人髮指的罪惡行為提醒人們,曾子的反省的精神生活也為今人所必須。

反省不僅是為了防範罪惡,從積極的意義上說,它也大有助於進取和成功。因為無論做什麼事情,人都必須有自知之明,要自覺地揚己之長,避己之短,隨時發現自身的錯誤,以便調整方向和舉措,以便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達到預定的目的。但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人們常常滿足於自我欺騙,在自己的心中或在他人的交往中以各種理由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辯解。這樣就把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了。可以說每個人是自己的最遠者,正如南宋著名學者呂祖謙所說:「明於觀人,難於觀己,此天下之公患也。見秋毫之末者,不能自見其睫;奉千鈞之重者,不能自奉其神,甚矣,己之難觀也。」(《東萊博議·晉懷公殺狐突》)許多人正是由於對自己思想、感情、行為陷入一種盲目狀態,所以他們鑄下大錯,或為種種煩惱痛苦所擊垮。如古羅馬哲學家奧勒利烏斯所說:「人們不幸的根源並不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別人,而是因為不了解自己。」(《沉思錄》)

因此,人們必須致力於認識自己,這是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法國思想家蒙田說得好: 「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不論從任何角度來說,就是自己徹底了解自己。」(《散文集》)當然,認識自己的方法很多,但是其中最基本的是反省,因為如日本成功的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所說,「唯有強烈自我反省的人,才能透徹地了解自己。……這樣的人很少犯錯誤。」(轉引自《經營者365金言》)可見,我們現代人有必要像曾子那樣每天自覺地、認真地檢查自己所做的一切,按照高標準要求自己,從進步或成績中尋找不足,為深感懊惱的不當言行或工作中的失誤、挫折尋找自身的原因,為自己的不道德的行為和念頭而感到可恥。如此持之以恆,積以時日,必然在各個方面大有長進。[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