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子罕·論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九·一]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九·二]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九·三]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九·四] 子絕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九·五]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九·六]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九·七]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九·八]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九·九]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九·十]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九·十一]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九·十二]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九·十三]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九·十四]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九·十五]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九·十六]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九·十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九·十八]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九·十九]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九·二十]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九·二十一] 子謂顏淵曰:「惜乎〔51〕!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九·二十二] 子曰:「苗而不秀〔52〕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九·二十三]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九·二十四] 子曰:「法語之言〔53〕,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54〕,能無說乎〔55〕?繹〔56〕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九·二十五]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九·二十六]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九·二十七] 子曰:「衣敝縕袍〔57〕,與衣狐貉〔58〕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59〕,何用不臧』〔60〕?」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九·二十八]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61〕也。」

  [九·二十九]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九·三十]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62〕;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63〕。」

  [九·三十一] 「唐棣之華〔64〕,偏其反而〔65〕。豈不爾思〔66〕,室〔67〕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注釋

與: 肯定,一說為和,同。  達巷: 地名。黨: 古代五百家為一黨。  執: 這裡意為從事。  麻冕: 黑色麻布製成的帽子。  純: 絲織品。  拜下: 臣見君當拜於堂下。  泰: 傲慢。  意: 同「臆」,主觀臆斷。  必: 自以為是。 固: 固執。 我: 自私自利。 畏: 警戒。匡: 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公元前496年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在匡被當地百姓圍困。 茲: 這裡,孔子自指。 後死者: 也是孔子講自己。與: 這裡意為掌握。 如予何: 把我怎樣,對我無可奈何。 太宰: 負責宮廷內部事務的官吏。 縱: 讓,使。 鄙事: 卑賤的工作。 牢: 孔子弟子,姓琴,字子開。 試: 被委以官職。 鄙夫: 鄉下農夫。 叩(kòu): 詢問。兩端: 兩頭,一個事物的兩方面。 鳳鳥: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吉祥鳥,在舜的時代出現過,文王時鳴於岐山。 河: 指黃河,傳說伏羲時黃河有龍馬背負八卦圖出現。古人認為鳳鳥與河圖的出現象徵聖人將要出世。 已: 止,指生命將要結束。 齊衰(zī cuī): 喪服。 冕: 帽子;衣: 上衣;裳: 下衣。冕衣裳者: 指地位高的人。 瞽: 盲人。 作: 起身站立,表示敬意。 趨: 快步走。 喟(kuì)然: 嘆息聲。 彌(mí): 更,愈。 循循然: 有次序的樣子。 所立: 面前樹立的東西。卓爾: 高聳的樣子。 末: 無。由: 路徑。 為臣: 充當家臣,以準備後事。孔子當時已不是大夫,無家臣,子路想以家臣治喪,以提高喪事的規格。 間: 間隙,指病情有所好轉。 無: 發語詞,無義。寧: 寧可。 大葬: 指大夫的隆重葬禮。 韞(yùn): 收藏。匵(dú): 柜子。 善賈(gǔ): 識貨的商人。沽: 賣掉。 九夷: 我國東部幾個少數民族。 陋: 經濟、文化、習俗落後。 反: 同「返」。公元前484年衛國發生內亂,孔子由衛返魯,結束了長達14年的周遊列國的歷程。 樂正: 審定禮樂以及為《詩經》中的《雅》和《頌》伴奏的樂曲。 雅頌: 指與《詩經》中《雅》、《頌》詩相配的樂曲。 逝者: 時光,也指天地萬物之變化。夫: 語氣詞。 舍: 停息。 簣(kuì): 裝泥土的筐。 謂: 談及。 〔51〕 惜乎: 嘆息,為顏淵英年早逝而惋惜。 〔52〕 秀: 莊稼吐穗揚花。 〔53〕 法語: 合於禮法的話。 〔54〕 巽: 謙遜,婉轉。 〔55〕 說: 同「悅」。 〔56〕 繹(yì): 原意抽絲,這裡意為分析鑑別。 〔57〕 衣: 動詞,穿。敝: 破的。縕(yùn): 舊的絲綿絮。 〔58〕 狐貉(hé): 狐貉皮毛製成的袍子。 〔59〕 忮(zhì): 妒忌。求: 貪求。 〔60〕 臧(zāng): 善,好。引語出自《詩經·邶風·雄雉》。 〔61〕 彫: 同凋,凋零。 〔62〕 適: 往,這裡意為達到。 〔63〕 權: 權宜,隨機應變。 〔64〕 唐棣: 又名棠棣、郁李,一種果樹。華: 花。 〔65〕 偏: 也寫為翩,隨風搖動。反而: 樹木開花通常是先合後開,唐棣反之;先開後合。 〔66〕 爾思: 倒裝句,意為思念你。 〔67〕 室: 住處。

鑑賞

《論語》全方位、多層次地描繪了孔子,活現了孔子的靈魂。《論語》展現的孔子不是一個乾巴巴的道德說教者,不是一個沒有凡人情感的聖人,也不是一個乾癟的理論家,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思想深刻、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論語》最終使一個不朽的文化偉人的崇高形象聳立於中國歷史的原野之上,這是它對中國文化的重大貢獻。本篇幾乎所有的文字都是直接用以塑造孔子的形象,其手法有三:

第一,通過孔子弟子之口讚頌孔子。他的弟子、尤其是其高徒,對孔子的思想、學問和人品了解最為真切,對老師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他們對孔子的精神風貌的描繪最為傳神。顏淵贊孔子的學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孔子對弟子循循善誘,激發、培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完善自身人格的內在動力,以至於顏淵感到「欲罷不能,既竭吾才」,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第二,通過孔子同時代的人的評論來描繪孔子。本篇第二章記載了達巷這個地方一個人對孔子的看法,此人雖然因為覺得孔子沒有一項專長特別突出而感到惋惜,但是他由衷地感嘆孔子的偉大和博學。此外,在第六章中太宰問子貢:「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與達巷的人感覺相似。這些都表明孔子生前雖然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是他在思想、學術上的崇高地位、他的品格的高尚,已經在社會上得到了承認。

第三,孔子自道。本篇通過孔子對自己的學術研究、人生經歷的總結以及對所見所聞的反應來刻畫他的形象,本篇主要使用這種手法來描繪孔子。由於記錄的多為孔子的心聲,所以讀來感到親切自然,啟發頗多。使用的文字雖然不多,但所反映的孔子思想非常廣泛深刻,所描繪的孔子人格十分豐滿感人。

這些文字顯示了孔子是一個具有使命感的非凡人物。第五章說他身處危難之際,但卻毫不慌張,因為他相信上天賦予自己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神聖使命,只要上天不想毀滅這種文化,他就會安渡難關。

孔子在文中被描繪為一個智者、哲人,他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文字極精煉,卻包含了非常豐富深刻的哲理: 世界是萬化之流,充滿了生機,蘊涵着無窮的力量;流年似水,時光飛逝,人生短促,韶華不再,人們應當珍惜現在的時光,奮發圖強,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以成就富有意義的人生;河水後浪推前浪,一個人不論創造了多麼偉大的業績,終將無可挽回地成為過去,退出歷史舞台,後人終究會作出新的卓越成就,以至於更加偉大的功業,從而掩蓋前人的光輝,如孔子所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孔子崇尚那種蔑視強暴的大無畏精神,忠於自己的理想的堅韌意志。他要求人們面對強大、兇殘的敵人,要堅守自己的信念與主張,毫不動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他指出,只有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仍然能堅持原則,維護道義,遵循道德規範,才能顯示崇高的情操和氣節,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本篇還描繪了孔子完美的精神品質、思想風格和心理狀態,這就是第四章所說的「子絕四」: 不猜疑,不自以為是,不固執,不自私自利。仁的觀念要求關愛、尊重他人,摒棄自我中心,它在精神、思想、心理上的表現自然就是孔子的「絕四」。

儘管厭惡自我中心主義,孔子並不反對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這可以在第十三章中清楚地看到。子貢問: 如有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還是賣掉?孔子立即連聲回答說「賣掉它」。在這裡孔子以生意人的用語表達自己為世所用的迫切心情,毫無半點酸腐氣味,這反映了孔子的坦誠、率真,只會使人感到孔子形象的可愛。

孔子的純真還表現為如實地講述自己被上層社會視為不光彩的經歷。第六章記太宰問孔子何以多能,子貢解釋說「天縱之將聖,又多能」,把他神化。但是孔子不為虛榮心所支配,採取老實的態度,糾正子貢的說法,講自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不為統治階級的偏見和世俗之見所左右,不以地位低賤、能「鄙事」為恥,不允許以華麗的不實之詞來打扮、虛飾自己,這反而顯示了他的形象的高大。

孔子純真又坦率地披露自己的內心世界,《論語》甚至把他心中的一閃念、情緒的波動、消極思想的流露也都記錄下來。如第九章他哀嘆「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第十四章說孔子「欲居九夷」,《公冶長》篇第七章說孔子因「道不行」而想乘木筏漂流到海外。這後兩句話可能是孔子在遇到困難、情緒低落時心中閃過的想法,並不真正要去實行,但是這樣的描寫反而使孔子的形象真實可信,同時也反映了孔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少數民族,並不歧視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論語》表達孔子的思想、觀念是同描繪孔子的形象相結合的,它對孔子的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是中國古籍中以一個人為中心精雕細刻人物形象的第一部。儒家學派的形成與發展,儒學在中國思想界支配地位的形成與鞏固,都與《論語》成功塑造的孔子形象相關。[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