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拾玖·子張篇》2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拾玖 子張篇

  此篇共25章,主要記錄的是孔子的弟子們對學問、品德的探討以及弟子對孔子的敬仰與維護。

原文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

  子夏說:「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聖人的智慧

  子夏提出做官有餘力就應學習;學習有餘力便可以做官。後來成為知識分子的口頭禪。

  今天看來,這句話是封建時代「官本位」的金科玉律。然而,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其中的積極因素?官員作為掌握國家資源和分配權力的重要行政人員,沒有相當的素質和節操是很危險的。為什麼新加坡要奉行「高薪養廉」的政策?一方面是為了杜絕政府官吏的貪污腐化,另一方面是為了吸引高素質高學歷的優秀人才來充實公務員隊伍。我們國家政府官員的學歷和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也反映了這個趨勢。

原文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譯文

  子遊說:「喪事做到盡哀也就可以了。」

原文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1],難與並為仁矣。」

【注釋】

  [1]堂堂:儀表堂堂。

譯文

  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了,然而還沒有做到仁。」

  曾子說:「子張外表堂堂,難於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原文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1],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2],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注釋】

  [1]致:盡,極。此處指充分表露自己內心情感。[2]孟莊子:魯國大夫孟孫速,其父孟孫蔑有賢名。

譯文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不可能自動地充分發揮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聖人的智慧

  這是曾子對孔子關於孝道的記載。孔子曾說:「人平日不可能自動充分表露內心感情,若有,一定在父母去世時。」又說「孟莊子的孝,別的都容易做到,但他能不更換父親的僚屬,不改變他父親的政治設施,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原文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1],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2]。」

【注釋】

  [1]陽膚:相傳他是曾子弟子。士師:法官。[2]矜:同情。

譯文

  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們的情況,就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

原文

  子貢曰:「紂之不善[1],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3]。」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4]。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注釋】

  [1]紂:殷商最後一個君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後為周武王所伐,自焚而死。[2]下流:地勢卑下,形容由高位降至低位。[3]惡:罪惡。[4]食:蝕。

譯文

  子貢說:「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的那樣厲害。所以君子憎恨處在下流的地方,因為這樣會導致天下一切壞名聲都歸到他的身上。」

  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食、月食。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着他。」

原文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1]:「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2],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注釋】

  [1]公孫朝:衛國大夫。[2]墜於地:形容因被人遺棄而失傳。

譯文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裡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武王的道,並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沒有什麼地方無文王武王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傳播呢?」

  聖人的智慧

  子貢提出「聖人無常師」,他認為自己老師的學問不是專向某個人學習,而是向眾人學習。因為周文王、武王之道,並未失傳,而是散在人間。賢能的人能記住大方面,不賢能的人只抓住末節。

  聖人無常師才能海納百川,我們的學習也不能心存門戶之見。

原文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1],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2],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3],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4]。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5]!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6],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7]。」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8],綏之斯來[9],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釋】

  [1]叔孫武叔:魯大夫,名州仇,「三桓」之一。[2]宮牆:即今天的「圍牆」。[3]仞(rèn):七尺為一仞。[4]官:本義為房舍,其後才引申為官職,這裡指房舍。[5]以:此,這樣。[6]自絕:自行斷絕與對方關係。[7]多:副詞,只有,只是。[8]道:通「導」,引導。[9]綏(suí):安撫。

譯文

  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仲尼更賢。」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說:「拿圍牆來做比喻,我家的圍牆只有齊肩高,所以能看見裡面的好東西;而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見裡面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並不多。叔孫武叔那麼講,不也是很自然嗎?」

  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說:「(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別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要自絕於日月,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謙恭了,仲尼怎麼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他的智慧,一句話也可以表現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着梯子爬上去一樣。夫子如果得國而為諸侯或得到采邑而為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於禮,百姓就會立於禮,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着走;安撫百姓,百姓就會歸順;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力。(夫子)活着是十分榮耀的,(夫子)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麼能趕得上他呢?」

  聖人的智慧

  這是子貢對老師孔子溢於言表的讚譽與維護。子貢說自己完全比不上老師,就拿房屋的圍牆作比吧:我家的圍牆只有肩那麼高,誰都能窺見房屋的美好。而老師的圍牆卻有幾丈高,找不到大門進去,就看不到他雄偉的宗廟和房舍的豐富多彩。後來叔孫武叔又毀謗仲尼,子貢很生氣,但他認為孔子是毀謗不了的。因為別的賢人,好比丘陵,還可以越過去;仲尼如日月,無法超越。人若想自絕於日月,只是表示他不自量力。

  孔子的偉大從他的學生髮自內心的崇敬可見一斑。子貢的聰明在師門中屈指可數,他善於辭令和經商,在諸侯國里有着很高的聲譽。孔子去世後,時人抬高子貢來貶低孔子,遭到了子貢的斥責。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子貢對自己有着清醒的認識,自己雖然能夠一時享有威名,但比起老師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孔子過世後,他一直致力於宣傳老師的學說和思想。有人曾說,孔子的學說能在諸侯國里有廣泛的影響,與子貢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好的老師能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好的學生又盡力去宣揚老師的道德文章。這樣,學術香火相傳,歷久彌新。[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