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拾肆 憲問篇》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拾肆 憲問篇

  本篇共計44章。其中着名文句有:「見危授命,見利思義」;「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原文

  憲問恥[1]。子曰:「邦有道,谷[2];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3];邦無道,危行言孫[4]。」

【注釋】

  [1]憲:孔子弟子原憲,字子思。[2]谷:國家以穀物形式發給官員的俸祿,此處指做官。[3]危:高峻危殆,形容言行大膽正直。[4]孫:今作「遜」,退讓。

譯文

  原憲問孔子什麼是可恥。孔子說:「國家有道,做官拿俸祿;國家無道,還做官拿俸祿,這就是可恥。」原憲又問:「好勝、自誇、怨恨、貪慾都沒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子說:「這可以說是很難得的,但至於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慎。」

  聖人的智慧

  孔子認為政治清明與政治黑暗應採取兩種不同的態度。政治清明,就應出仕,且言語行為都要正直;但政治黑暗還要做官領薪俸,便是羞恥,而且此時行為要正直,言語則要謙順。

  在孔子眼中,「仁」是很高的境界,所以好勝、自誇、怨恨、貪心這四種毛病都沒有的人,只能算是難能可貴,卻還算不上仁人。

  變色龍會隨時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以適應環境的變化。變色既有利於隱藏自己,又有利於捕捉獵物。自然界很多生物都有這樣的本領,這是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人生也是如此。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原文

  子曰:「士而懷居[1],不足以為士矣。」

【注釋】

  [1]懷:留戀。居:家居。懷居指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

譯文

  孔子說:「士如果留戀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聖人的智慧

  孔子認為讀書人應以天下為己任,如果留戀安逸的家庭生活,便不配做讀書人了。

  《三國志》里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據說劉備在荊州劉表手下的時候,廣開賢路,禮賢下士。有個叫許汜的謀士跟他抱怨陳登這人對賢士態度很糟糕,自己坐大床,讓客人坐小床。結果許汜被劉備罵得狗血噴頭:「你小子真是徒有虛名,天下大亂,還指望你救國濟世,你卻整天只知道琢磨着買房買地,置國家安危於不顧。陳登對你還算好的,換了我,我自己睡樓上,讓你睡地板!」這就是「求田問舍」典故的來歷。大丈夫應以四海為家,豈可只戀小家?整天只知道求田問舍,太貪戀家庭安逸的人往往胸無大志、不思進取。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論,有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都有仁德。」

  聖人的智慧

  此章孔子討論的是德與言、仁與勇的關係。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合乎道德的言論,而言論合理的人卻未必有道德。同樣,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

  邏輯學認為:正命題成立,逆命題不一定成立。比如「凡是善良的人都對人友善」,其逆命題——「凡對人友善的人都是善良的人」就不成立;又如「凡是擁有幸福的人都是嚮往幸福的人」,其逆命題——「凡是嚮往幸福的人都能擁有幸福」也是不成立的。生活總是充滿變數,並非一板一眼地套公式。

原文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1],奡蕩舟[2],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3]。」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釋】

  [1]羿(yì)善射:羿是夏代的神箭手,有窮國的君主,並非射日的后羿。[2]奡(ào)蕩舟:夏代寒浞的兒子,是個大力士,能在陸地上劃舟而行。[3]禹:夏代的開國之君。稷:禹的農官。

譯文

  南官適問孔子:「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這個人真尊重道德。」

  聖人的智慧

  此章討論的是王道勝於霸道。羿是夏朝初年的神箭手,原封地在有窮國,後篡奪了夏後相的地位,最終被他的徒弟寒浞殺死。寒浞霸占了羿的夫人,生的孩子就是奡。奡力大無比,能在陸地劃舟而行,後來被夏帝少康殺死。羿、奡二人無道,故不得好死。而像禹、稷這樣默默耕耘的人,卻得到了天下。

  人若能謙遜平和地待人處世,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好結果。相反,太過爭勝好鬥反而不會有好下場。《伊索寓言》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驢夫趕着驢子走路,沒走一會兒,就離開了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去。當驢子快要掉下懸崖時,驢夫一把抓住它的尾巴,想要把它拉上來,可是驢子拚命掙扎,驢夫便鬆開了它,說道:「讓你得勝吧!」但這是個悲慘的勝利。

原文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君子上達[1],小人下達[2]。」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注釋】

  [1]上:道義。[2]下:財物。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

  孔子說:「君子通達仁義,小人通達財利。」

  孔子說:「君子認為說得比做得多是可恥的。」

  孔子說:「君子之道有三個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正是老師的自我表述啊!」

  子路問什麼叫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周圍的人們安樂。」子路說:「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修養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樂,堯舜還怕難於做到呢?」

聖人的智慧

  何謂君子,何謂小人?孔子認為君子中可能會有不仁之人,但小人中卻絕對不會有仁人。君子與小人追求目標也不同,君子通達道義,而小人通達財物。君子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孔子謙虛地說君子要行的三件事,他一件也沒能做到:仁德的人不憂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懼怕。君子還要努力修養自己,嚴肅對待工作,使上層人物安樂,使老百姓安樂。可見君子在孔子眼中是很高的境界。

  有人總結現代社會君子的準則:做事上,專注出色、有原則;做人上,敦厚、謙和有誠信;態度上,不爭、不貪、不獻媚;品格上,有格、有節、有分寸;見解上,有創意、有包容、有執着。可見今人對君子的界定比孔子放寬多了。孔子認為君子首先要是不憂的仁者、不惑的智者、不懼的勇者,而他謙虛地說自己都做不到。

原文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譯文

  孔子說:「愛他,能不讓他操勞嗎?忠於他,能不對他勸告嗎?」

  聖人的智慧

  什麼是真正的愛與忠?愛他,就要讓他勞苦,忠於他就要教誨他。記得日本漫畫《恐怖寵物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日,寵物店中來了一對剛痛失愛女的夫婦。店主向他們推薦了店中一種寵物,並向客人保證絕對會讓他們滿意。店主告訴他們那只是一種很稀罕的兔子,但夫婦倆覺得從它身上找到了愛女的幻影,所以決定買下它。但是必須遵守以下契約:一、不能讓他人看到它;二、每天須點香,不能間斷;三、每日用餐只能給水和新鮮的水果。答應遵守契約的夫婦將兔子帶回家,並給它取了和女兒一樣的名字——愛莉斯。夫婦倆非常寵愛愛莉斯,完全將她當成了女兒的代替品。一天,他們準備吃飯時,愛莉斯突然對着夫婦倆叫着「媽媽」、「爸爸」。夫婦倆欣喜若狂,禁不住愛莉斯的央求,給了她愛吃的糖果和餅乾。打破契約的鐘聲響起,一切伴隨着契約破滅的災難接踵而來。那個可憐的丈夫被吃掉了,妻子也被咬掉幾根手指。

  這個故事深深地警醒着人們:真正愛一個人,並不是無條件地縱容他的缺點和任性,而是忠心地教誨他,不讓他偏離正軌,讓他學會珍惜,懂得感恩。

  【三過家門】

  堯舜時期,中原地帶洪水泛濫,百姓流離失所,很多人背井離鄉。堯舜為治水患,先後任命多人治水。其中大禹最為有名。

  大禹新婚四日,就離開家,這一去就是十三年。禹和助手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有一次他治水路過自己的家,聽到裡面傳來小孩的哭聲,雖然他很想進去看看,但又怕耽誤治水,匆忙離開。第二次經過家門已是數年之後。那天大禹剛登上家門口的小丘,就聽見母親與兒子的笑聲,大禹放心了。為了治水大業,他依然繞過家門,向工地奔去。第三次,大禹突遇大雨,他來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聽見屋裡母親在對兒子說:「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聽了非常感動,更堅定了治水的決心,立刻又轉身上路了。

原文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1],世叔討論之[2],行人子羽修飾之[3],東里子產潤色之。[4]」

【注釋】

  [1]裨諶(bì chén):鄭國大夫。[2]世叔:《左傳》中的子太叔,名游吉。[3]行人子羽:行人,官名,即古代的外交官。子羽,公孫揮的字。[4]東里子產:東里,地名,在今鄭州市,子產所居。

譯文

  孔子說:「鄭國發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飾,由子產最後修改潤色。」

  聖人的智慧

  鄭國創製外交辭令十分謹慎,善於發揮集體智慧:裨諶擬稿,世叔提意見,外交官子羽修改,子產做文辭上的加工。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集體智慧在當今世界的最突出體現就是國際化趨勢。例如汽車生產,據說所有在美國銷售的日本車中,只有33%的汽車是整車從日本進口,而67%的車都是在美國生產組裝。到2005年,美國福特野馬牌敞篷車只有65%的零部件來自於美國和加拿大,35%的零部件都是北美以外的國家生產,如果排除掉加拿大的零部件,真正在美國生產的零部件就要低於50%。各國間通力協作,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