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捌·泰伯篇》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捌 泰伯篇

  《泰伯》是《論語》的第八篇,共包括21章。其中主要是孔子對古代聖賢的評贊。值得注意的是本篇有五章是講孔子弟子曾參的事跡,可能本篇的編撰與曾子的門人有關。

原文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1],不易得也。」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2],吾不知之矣。」

【注釋】

  [1]谷:穀子,小米。古代官吏的俸祿有小米計算。這裡「谷」代指做官及其俸祿。[2]侗:年幼無知。願:謹慎,老實。悾悾:誠懇。這裡指表面裝出誠懇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學了三年,並不存在做官的念頭,是不易找到的。」

  孔子說:「學習知識就像追逐什麼,生怕追趕不上那樣,(趕上了)又會擔心丟掉什麼。」

  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聖人的智慧

  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多年的學習不是為了找份報酬高的工作,真是不容易啊。而學習本身呢,就像追趕什麼一樣,追到了它,又怕失去。就像逆水裡行舟,不進則退。真是很困難的。孔子說,有些人我是不知道他們怎麼會這樣的: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誠懇卻不守信用。其實,孔子不是不明白,而是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了對這類人的厭惡。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孔子認為多年的讀書不為了糊口真是不容易的。我們現在的選擇就會多一些,有的為了興趣讀書。讀書不是為了升官發財,也不是來為了研究學問,只是興之所至,提高自己的修養,用《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的話說叫「破破俗」。如果在全民中都倡導讀書,我們民族的文化素質一定會大有提高的。孔子還指出了為學的不易,學習一刻也不能放鬆,時常都得努力。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1]。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2]。」

【注釋】

  [1]危邦,亂邦:是指有以下犯上,或有戰亂危亡的國家。[2]謀:參與,考慮。

譯文

  孔子說:「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職位上的事。」

  聖人的智慧

  孔子生逢春秋亂世,看到了太多的臣弒君、子弒父的亂邦危國之事。作為一個道德上有潔癖的君子,在這個亂世中從政不得不有所選擇。亂邦危國自然是不能去的,因為不僅不能對該國有所改良,反而會有生命之虞。當然,如果政治清明了,一定要出來做事,這是君子的職責所在。在孔子看來,君子從政與否關鍵取決於政治大環境的好壞。等級和秩序是孔子一貫重視的。因此,他認為:君子從政,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過問那方面的政事。

  事業的成功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時機。就像在亂邦和危國很難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一樣,你的事業也要選擇好環境和時機。固然在動亂時期也出現了陳景潤這樣的人才,但還是太少了。今天,我們要根據周圍的環境和時機來調整我們的事業。比爾·蓋茨根據電腦發展的趨勢,適時地開發了「視窗」系列的軟件,迅速占領了世界的電腦市場。在學術研究上,陳寅恪曾經提出了「預流」的觀點,就是要把握住當前學術研究的主要問題和方向。只有這樣,你的研究才能居於前列。否則,就是不入流。現今我們有幸生在太平之時,與孔子之世相差何止萬千。朋友,抓住機遇吧,努力去開拓屬於自己的天地!

原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1]。」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2]!」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3]。」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4]。禹,吾無間然矣!」

【注釋】

  [1]巍巍:這裡指形容舜、禹的崇高偉大。與:參與,占有的意思。這裡指舜、禹不謀求私利。[2]則:效法,取法。蕩蕩:廣大無邊,博大。煥:光輝,光明。文章:典章制度。[3]有臣五人:指舜的五位賢臣:禹、稷、契、皋陶、伯益。亂臣十人:亂,這裡是治理的意思。十人,是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閔夭、散宜生、南官適、和南宮适的夫人邑姜。唐:堯的國號。虞:舜的國號。三分天下有其二:指殷紂統治下有九州,而有六州歸順周文王。[4]間:本義指空隙。這裡指動詞,是挑剔、批評的意思。菲:菲薄、不豐厚。致:盡力,努力做。黻冕:祭祀時穿的禮服,叫黻。官職在大夫以上人戴的禮帽,叫冕。卑:簡陋,矮小。洫:田間的水溝,起抗旱防澇的作用。

譯文

  孔子說:「多麼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卻不為自己謀求私利。」

  孔子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多麼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堯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麼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對它的稱讚。他的功績多麼崇高,他制定的禮儀制度多麼光輝啊!」

  舜有五位賢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個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臣子。」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及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個大臣當中有一個是婦女,實際上只有九個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侍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孔子說:「對於禹,我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儘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官室很低矮,而致力於修治水利事宜。對於禹,我確實沒有什麼挑剔的了。」

  聖人的智慧

  這四章是孔子對古代聖人的評價。孔子稱讚了堯能以天地的規律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又為後世留下了可效法的典章制度,真是偉大啊!舜、禹以天下為己任,不謀私利。禹自己吃住得很簡單,卻能虔誠地祭祀鬼神,努力地為百姓工作,孔子對他真是沒有一點意見了。古代聖王的成功,在於他們善用賢人。舜有賢臣五人,周武王有賢臣十人。孔子表彰古代的聖王,其一是樹立一個可供當代為政者學習的典範,其二也是對當下昏君亂臣的批評。

  借古諷今是孔子說此番話的深重意味。堯、舜、禹都是古代的賢王,孔子對他們的表彰着眼於當下。我們現在也需要宣傳和弘揚古代聖賢的精神。比如,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避趨之」的愛國精神……這些偉大人物留下來的精神財富是我們民族優秀精神的一部分。學習古代優秀人物不應成為一句空話,而是該實實在在去努力做的。[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