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四·八]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鑑賞

這句話可以有兩解: 一是說早晨弄明白了道,就是晚上為之而死也心甘情願;二是說早晨弄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就覺得此生無憾了。不論哪一種理解,它都是極言道對於個體人生的重要性,明確地指出道高於人的生命。孔子平時的講話大多很平實,很少唱高調。讀了這句重道而輕生命的話,人們自然會產生這樣的問題: 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是什麼,它為什麼會有那樣高的價值,以至於一個人可以為之付出生命?

道在孔子的話語中包含很多意義,它們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專有名詞,表示特定的哲學觀念、政治原則、文化傳統,就此而言,它是指聖人之道,先王之道,這主要是儒家經典所總結的古代優秀傳統,如仁愛觀念,以德治國、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等。他還提出「君子之道」的概念,他曾列舉其中的一些具體內容:「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二類是一般的抽象名詞,泛指最高的真理,或最深刻的哲學原理,必須遵循的政治原則,普遍的道德法則等等。如《論語》中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君子謀道不食」、「君子憂道不憂貧」等。此外,還表示道路和方法。「朝聞道」中的道當是在第二種意義上使用的,不排除道所包含的第一種意義。

在孔子看來,道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是必須遵循的法則,所以他說:「誰能出不由戶(指門),何莫由斯道也」(《雍也》)。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都離不開悟道。懂得道才看到人生的光明,才能發現人生的真正的美、真正的樂、真正的價值,才能為生活所陶醉。如果不能真正懂得道,就不知道世界的真理,不懂得生活、做人的根本道理,生活就像是在黑暗中行走,懵懵懂懂,如動物一般,枉然度過一生。不僅如此,不懂得道的生活,一個人輕則為種種無謂的紛爭所糾纏,患得患失,陷入各種煩惱和痛苦而不能自拔,重則闖禍犯法,遭致羞辱或懲罰。因此,孔子認為只要真正悟道,即使是在貧困的生活中人們的心靈也是快樂的。所以他說「仁者無憂」(《子罕》)。

孔子這句名言把悟道即追求真理、追求精神價值的生活看成是最值得過的生活,最幸福的生活。這同西方許多思想家的看法不謀而合。晚於孔子的古希臘哲學家芝諾說:「幸福存在於美德之中,因為美德是這樣一種心理狀態: 他傾向於使整個生活完全和諧。」(轉引自第歐根尼《芝諾傳》)古希臘哲學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提出相似的觀點:「只有善德最大的人,感應最高尚的本源,才能有最高尚的幸福。」(《政治學》)中世紀意大利思想家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說最偉大的快樂存在於對真理的追求中。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在其《烏托邦》中指出「不是一切快樂,只有真正高尚的快樂才能構成幸福。」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認為人的幸福「全在於心之幸福」(《少年維特的煩惱》),美好的人格是大地之子的最高的幸福。按照這些文化巨人的觀點,就像根據孔子的這句名言的邏輯,既然人們已經獲得了真正的幸福,他們當然是死而無憾了。

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聞」字,它在句中表示領會。如果用一「行」字,則難以描述心靈的覺悟,也不能把機械地效法與自覺地實踐區別開來。這個「聞」字相當於孔子所說的「六十而耳順」里的「耳順」兩字之意,即表示入於耳而徹悟於心,與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覺今是而昨非」中的「覺」字的意味頗為相近,可以說是異曲同工。這個「聞」字表達了豁然覺悟,大徹大悟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感情,表明從心底里真正體會到合乎道的生活的無比美好,體現道的人格盡善盡美。[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