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玖·子罕篇》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玖 子罕篇

  《子罕》是《論語》的第九篇,它一共包括30章。本篇的主要內容是孔子提倡禮制,勉勵弟子們好學不倦,以及記述孔子生平贊同和反對的事情。

原文

  顏淵喟然嘆曰[1]:「仰之彌高,鑽之彌堅[2],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焉善誘人[3],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4],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5],其回也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6]

【注釋】

  [1]喟:嘆氣,嘆息。[2]彌:更加,愈加。堅:艱深,困難。[3]循循焉: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樣子。[4]卓爾:高大直立的樣子。[5]惰:懈怠,不恭敬。[6]據《論語註疏》:此章是夫子痛惜顏回早逝而作。

譯文

  顏淵感嘆地說:「(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

  孔子說:「聽我說話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孔子評價顏淵說:「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孔子說:「莊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揚花的情況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有。」

  聖人的智慧

  孔子和顏淵這一對師徒可以說得上是情同父子,學兼師友,真是古今難得一遇的盛世佳話了。顏淵對自己的老師是發自肺腑的景仰和尊敬。他感慨自己有幸遇到這樣一個好老師,但是對於老師的卓越傑出,他越是鑽研越是感到不可企及,自己越是努力越是力不從心。孔子對於自己的這一學生也是倍加讚賞:顏回好學從來不知疲倦,永遠是努力精進,從來沒有自滿停下來的時候。

  師生之間如果都能像孔子和顏回那樣,那是多麼美好的事啊!老師傾盡全力地傳道、授業、解惑;學生也盡心盡力地學習,師生之間其樂融融教學相長。名師出高徒,一個好老師應該培養出優秀的傳人。禪宗語錄里說:「弟不過師,師德減半。」何況弟子遠不如老師了。今天在很多領域裡,都像《風波》里九斤老太說的一樣:一代不如一代了。老成凋謝,後繼乏人,在人文社科領域裡尤其突出。我們希望湧現出一批像孔子那樣認真又有學識的好老師,也渴望出現一批像顏回那樣好學不倦的學生,這樣我們的事業才有前途。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1]?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2]。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注釋】

  [1]韞:藏起來,收起來。櫝:匣子。後來指懷才不遇。[2]九夷:夷,古代對東方少數民族的稱呼。這裡指的是具體的某個地方,已不可考。

譯文

  子貢說:「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着識貨的人呢。」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就不閉塞落後了。」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到魯國以後,樂才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各有適當的安排。」

  【李白求官】

  着名詩人李白,雖然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樣的豪放詩句留世,但他本人一生都應酬周旋、奔走於朱門顯宦之間。李白從青年時代起,就遍訪四川地方要員,希望能得到推薦,但結果卻大失所望。一晃十年過去,李白依然是不得「攀龍見明主」,不平之情在其着名的《蜀道難》、《行路難》等詩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失意的李白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後得到玉真公主和道士吳筠的推薦,蒙唐玄宗召見,封翰林大學士。但他卻不改狂妄,先後演出了七寶床賜食、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硯、飲酒眠鬧市、狂筆草蠻書等廣為傳誦的奇聞逸事。後因同僚讒言,李白被皇帝下令驅逐出朝廷。李白對自己不被重用感到委屈不平,依然周旋於各個官吏之間,希望重新得到舉薦。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所投非名主,最後被流放。[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