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陸·雍也篇》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陸 雍也篇

  《雍也》是《論語》的第六篇,一共包括30章。本篇主要記述了孔門眾弟子的言行,以及孔子對他們的教導。孔子特別稱讚了顏回的好學,也批評了冉求的不努力。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

  仲弓問子桑伯子[2]。子曰:「可也,簡[3]。」仲弓曰:「居敬而行簡[4],以臨其民[5],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6]?」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1]南面:就是臉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從君主到地方長官都面南而坐。[2]仲弓:冉雍。子桑伯子:人名。[3]簡:簡單,簡約,不煩瑣。[4]居:為人,居心。[5]臨:面對,面臨。有治理的意思。[6]無乃:難道不是。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仲弓說:「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聖人的智慧

  這兩章記錄的是仲弓和孔子間的對話。孔子讚賞仲弓有當卿大夫治國的才能。同時仲弓也很善於學習:在問老師問題的時候,能在夫子的簡短答覆上有進一步的闡發,並得到了先生的首肯。關於「簡」,仲弓有自己獨到的心得:辦事可以簡要以方便百姓,但為人不能太隨便。做人上嚴肅認真,做事抓住大體要害直截了當,既能不失於輕率,又能實現辦事高效。通過仲弓這一席話,我們可以看出夫子對弟子的臧否是何等地精到。

  仲弓回答孔子的那番話今天仍對我們深有啟發。如何把握事物的度?簡單明了當然很好,做事能不能太草率簡單呢?在眼下這個越來越精緻的社會裡,稍微一個細節的疏忽就可能導致全盤性的潰敗。細節就具有了決定性的作用。民國時期的書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曾經在廁所寫了一條「不可隨處小便」的便條。後來,便條被一個喜歡他書法的內務兵收藏了起來,他把每個字剪下來,稍加變動,就成了「小處不可隨便」。這個條幅成了內務兵的座右銘,於先生知道後對他大為讚賞,一個小兵從此得到了重用。態度決定一切,我們能不慎重嘛!

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1],不貳過[2]。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1]遷怒:遷,轉移。指的是自己不如意或受了氣,卻對別人發火;也指所受了甲的氣,卻拿乙出氣。[2]不貳過:貳是重複、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聖人的智慧

  如果說一個人質美文雅,文質彬彬,那麼此人可謂人之佼者。雖說質美與天賦有關,但後天影響極其重要;文雅完全出自後天之學。故孔子認為,一個人的虔敬修養主要通過學習來獲得。顏回好學,能夠達到「不遷怒,不貳過」的境界,其境界之高至今無人能比。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領導,威風凜凜,因對工作不滿意,動不動就發脾氣,有時會莫名其妙地把怒氣發在無辜者的身上,於是手下人對其望而生畏。這種人有兩種,一種是才識過人,急別人所不能急,因禮儀修養欠缺,故經常發火;另一種是才識一般,且居上不寬,加之為禮不敬,故對他人求全責備,似乎唯有他才先天下之憂而憂。第一種人是質勝文的表現,第二種是質與文修養均一般所致。「不貳過」則是智的表現。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但如果重複犯同樣的錯誤,要麼這個人是智力有問題,要麼這個人的修養太差。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好這兩點的人確實鳳毛麟角,所以加強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原文

  子華使於齊[1],冉子為其母請粟[2]。子曰:「與之釜[3]。」請益[4]。曰:「與之庾[5]。」冉子與之粟五秉[6]。子曰:「赤之適齊也[7],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8]。」

  原思為之宰[9],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注釋】

  [1]子華:即公西赤。[2]冉子:即冉求。粟:穀子,小米。[3]釜:古代容量名。一釜相當於六斗四升。[4]益:增添,增加。[5]庾:古代容量名。一庾合當時二斗四升。[6]秉:古代容量名。一秉合十六斛,一斛合十斗。[7]適:去。[8]周:救濟,周濟。[9]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孔子弟子。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着肥馬拉的車子,穿着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親們吧。」

  聖人的智慧

  助人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雪中送炭,其二是錦上添花。孔子選擇前者。孔子認為救濟周濟別人,應該幫助最困難最需要的,至於那些已經很富有的,就不要再給了。原憲在孔子家做了一段時間的總管,孔子給他九百斗粟做報酬,原憲推辭不接受。孔子開導他,你不需要,可以分給那些需要糧食的鄰居鄉親啊。世間的財富本是世間人所共有,孔子對待財富的觀念仍然是通達無私的。

原文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1],雖欲勿用[2],山川其舍諸[3]?」

【注釋】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而是紅毛正角,單獨飼養的。騂:音(xīn),紅色。祭祀用的牛,毛色為紅,角長得端正。[2]用:用於祭祀。[3]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層統治者。

譯文

  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着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聖人的智慧

  仲弓家貧,以牧為業,人稱「犁牛氏」,雖出身寒微,但孔子認為他有「可使南面」之大才。這段話所展示的是仲弓因家境貧寒而自卑,孔子教育開導他時發生的故事。從孔子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總結這樣幾條:一是孔子不是一個主張等級不可逾越之人。仲弓有才,但自己有等級觀念,故自卑,孔子則認為「天生我才必有用」,故鼓勵仲弓要充滿信心。二是孔子不是一個歧視普通勞動者的人。孔子主張「有教無類」,開創私學,廣收弟子,且「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三是孔子是一個非常注意教育藝術的人。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1],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2]。」

【注釋】

  [1]三月:泛指較長的一段時間,並不一定指三個月。[2]日月:指較短的一段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聖人的智慧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門中是其他弟子學習的楷模。要進行「虔」之修養,必須有顏回那樣的恆心,方能得到聖人之真傳並有所發揮。俗話說:「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長。」一個人抱定一個目標不放鬆,持之以恆,定能有所成就,怕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有點成績就忘乎所以。現實中的浮躁之風就是這方面的典型,有些人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圖,故假冒偽劣屢禁不止。不是說這些人就沒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業,而是這些人的意志恆心出了問題,不願踏踏實實走向成功。還有一種人,事業上一鳴驚人,但不思進取,最後落得窮圖四壁,這也是意志恆心不堅定的結果。

原文

  季康子問[1]:「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2]?」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3]。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4]。」

【注釋】

  [1]季康子:季桓子之子,當時魯國的執政卿,孔子的弟子冉求曾幫助他推行新政。[2]何有:何難。[3]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以孝着稱於世,德行和顏淵並稱。費:季氏的一個封邑,在今山東省費縣西北。[4]汶:齊魯之間的大汶河。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聖人的智慧

  這兩章是講孔子弟子從政的事。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其弟子從政的能力,孔子不遺餘力地做了推薦。他分別稱讚了仲由、子貢、冉求三人有果斷勇敢、通達事理、多才多藝的優點。後來,三人都在魯國為官。季氏也想讓閔子騫出來做官,但是閔子騫不願為季氏而背棄魯國國君,果斷地拒絕了。

  任用賢才是任何一個團隊想要發展的關鍵。孔子生逢末世,自己的政治才能很難施展,但他卻樂於培養賢才,使自己的學生能夠盡力為國家服務。可惜魯國執政者不願重用孔門弟子,否則魯國的衰亡也許不會像後來那麼快。在孔子當世的春秋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人才流動和爭奪現象,楚才晉用就是其中的典型。子路和子羔都曾在衛國為官,這也是當時人才使用的一個特點。事實上,孔子的這三位弟子均在魯國從政過,並表現出不凡的從政才能。人的性向各異,能力不同,但只要針對自身實際強化自己的專長修養,定會有所作為的。作為領導者在選拔人才時也要注意,通才固然好,但畢竟是少數,專才固然偏,雖沒有統攬全局之能力,但只要才盡其用,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特別在信息社會和專業化特別發達的今天,一個人的力量在社會化大生產和管理中顯得微不足道,只有通力協作,才能完成一項既定事業。所以我們對待人才應量才使用,切不可求全責備。[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