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論語《齊景公有馬千駟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解讀

《顏淵》篇「子張問崇德辨惑」章的尾句「誠不以富,亦祗以異」,宋儒以為錯簡,應為此章首句。此句出自《詩·小雅·我行其野》,比喻為人所稱譽的,不在於富,而在於異。與下文所講齊景公與伯夷、叔齊,文義很相合。

富可求,名難求。可以求,是因為操之在己;難以求,是因為不由自己。人可以自吹,有錢有勢者更可以自己貼金,自己封號,但真正的名終究是存於眾人之心,需要經過歲月沖刷的。只有真正作出特殊貢獻,才可能被人稱頌。[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