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讀書時所作的五律。作品出處《全唐詩》[1]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即詩題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蓋是時所作。

此詩主要寫作者上戴天山的所聞所見,描繪了一幅色彩鮮明的訪問道士不遇圖,通篇着意於寫景,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地再現了道士世外桃源的優美生活境界。全詩風格清麗,充滿着年輕人的朝氣與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作品原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⑵,桃花帶露濃⑶。

樹深時見鹿⑷,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⑸,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⑹。

白話譯文

流水淙淙,隱約可辨犬吠之聲;桃花灼灼,帶露更顯艷麗之色。

樹林幽深,鹿兒時隱時現。正午時分,溪邊不聞鐘聲。

野竹分開雲霧穿入青天,飛泉掛在碧綠山峰。

道士身經何處?無人能夠知曉。只能獨自身靠古松,默默派遣無端愁緒。

詞句注釋

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縣北五十里,青年時期的李白曾經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不遇:沒有遇到。

⑵吠:狗叫。

⑶帶露濃:掛滿了露珠。

⑷樹深:樹叢深處。

⑸青靄:青色的雲氣。

⑹倚:靠。

賞析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首聯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鍾」暗示道院無人。「不聞鍾」與題中「不遇」遙相呼應。

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鍾」,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於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淨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尾聯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迴,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給人啟示,也更能讓人深刻理解詩人的其他詩作。

此作的構思並不複雜,它寫詩人的所聞所見,都是為了突出訪道士不遇的主題。全詩辭句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當然,並不是說李白這首詩已經寫得盡善盡美了。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後期比較成熟的詩作,都寫得十分灑脫、酣暢、飄逸、雄渾,字裡行間,充滿着一股豪氣。而他這首詩,在這方面的特點還不夠明顯,還不夠濃郁。這說明此作還帶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跡。

名家點評

唐詩歸》:鍾云:全首幽適。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起聯仙境。三、四極幽野之致。通為秀骨玉映,丰神絕勝。

《唐詩評選》:全不添入情事,下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唐律消夏錄》:從水次有人家起,漸漸走到深林絕壑之間,而道士竟不知在何處也。仙乎仙乎!此等詩隨手寫出,看他層次之妙。

《增訂唐詩摘鈔》:寫幽意固其所長,更喜其無丹鼎氣,不用其所短。

《詩筏》: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字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寫來,便覺無煙火氣,此皆不必以切題為妙者。

《古唐詩合解》:前解訪道士不遇,後解則對景而悵然,倚樹望竹泉而已。

《唐詩成法》:不起不承,順筆直寫六句,以不遇結。唐人每有此格。「水聲」、「溪午」、「飛泉」、「桃花」、「樹」、「鍾」、「竹」、「松」等字,重出疊見,不覺其累者,逸氣橫空故也,然終不可為法。

唐宋詩醇》:自然深秀,似王維集中高作,視孟浩然《尋梅道士》詩,華實俱勝。

《李太白全集》:王琦註:唐仲言曰:今人作詩多忌重疊。右丞《早朝》,妙絕古今,猶未免五用衣冠之議。如此詩,水聲、飛泉、樹、松、桃、竹,語皆犯重。吁!古人於言外求佳,今人於句中求隙,失之遠矣。

《網師園唐詩箋》:入畫,畫且莫到(首二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生妍婉雋,殊似右丞。惟首句出韻耳。

《唐宋詩舉要》:吳曰:此四句寫深山幽麗之景,設色其鮮采(「犬吠」四句下)。

《李太白詩醇》:翼云云:用桃源事起,以「不遇」意承,以山中所見為轉句。合句仍寫不遇。又云:「兩三松」,見倚不一處,不一時。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2]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商隱與杜牧並稱為「小李杜」)。

視頻

一代詩人 李白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參考資料

  1.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詩詞文句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