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證券投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證券投資是狹義的投資,是指企業或個人購買有價證券,藉以獲得收益的行為。[1]

外資控股券商來了,本土券商投行業務或遇勁敵

瑞銀證券之後,又有外資控股券商來了。3月29日晚間,證監會核准設立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受此消息面刺激,4月1日券商板塊出現異動,拉升明顯。

與此同時,花旗環球金融亞洲董事總經理蔣國榮今年2月在媒體會上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花旗亞洲下一步將考慮在華設立證券業務的控股公司,進一步完善業務範圍和架構。 一方面,外資機構布局在華業務的腳步正在加快;另一方面,從去年年報數據來看,國內本土券商面臨多項業務收入下滑的壓力,且從行業整體來看,龍頭和中小券商分化明顯。

市場高度關注「狼來了」的影響,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券商進入帶來的影響是雙重的:零售業務的穩固地位短期內不會改變,但長遠來看,投行業務或許要思變。

合資券商VS本土券商:搶灘登陸與出海折戟

對於在華業務的開展,野村控股表示,新的合資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在成立初期將以財富管理為主營業務,此外將逐漸建立金融產品銷售渠道,以及拓展機構及其他業務,並最終發展成為一家綜合性證券公司。

摩根大通方面則表示,控股證券公司的建立將有助於摩根大通進一步加強其中國在岸業務能力,更好地為中國以及全球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解決方案。

據記者不完全梳理,目前已有逾10家外資參控股證券公司,其餘還包括中金公司中銀國際證券高盛高華瑞信方正、中德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華菁證券申港證券東亞前海滙豐前海等。

隨着國內金融領域新一輪對外開放進入實施階段,外資控股券商獲批節奏也在加快。去年4月底,證監會發布實施《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其中明確了三項重要內容:新設合資券商全面開閘、外資在我國證券行業實現「由參轉控」、合資券商業務範圍將逐步放開。此後,去年11月底,證監會核准瑞士銀行有限公司(UBS AG)增持瑞銀證券股比至51%,瑞銀證券成為《管理辦法》發布實施後獲核准的首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

而國內本土券商近期發展情況又是如何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券商股權融資總金額為3389.04億元,同比下降33.93%,增發融資仍在股權融資中占據主導地位,比例高達66%。IPO方面,募資額為254.69億元,同比下降36%。龍頭券商優勢依舊明顯,中信證券以6單領跑一季度IPO保薦,招商證券、中信建投並列第二。除上述投行業務外,從3月陸續發布的2018年券商年報數據來看,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幾大國內龍頭券商去年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營收、淨利雙雙下滑。以國泰君安為例,受到市場波動影響,2018年公司自營淨收入57.5億元,同比下降16.5%;受交投低迷和淨佣金率下滑影響,2018年經紀業務淨收入43.80億元,同比下降21.9%;受投行業務審核趨嚴、節奏放緩等影響,2018年投行收入20.1億元,同比下降25.8%。

與此同時,部分國內券商出海折戟。廣發證券3月底公告稱,子公司廣發控股Pandion基金2018年虧損1.39億美元,減少公司2018年合併淨利潤為9.19億元。此前,光大證券3月中下旬公告稱,全資子公司投資項目出現風險,擬計提預計負債及資產減值準備合計15.2億元,預計公司2018年淨利潤同比減少96.6%。

不變:零售業務受影響較小

外資券商進入國內市場,對本土券商是否將帶來影響?程度如何?業內認為,整體上影響不大。

首先,從行業角度來看,「現在國內資本市場滲透率方面,還是本土券商較大,龍頭券商的客戶也從中大型進一步提升到超大型的企業。」東海證券投行部副總經理胥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其次,從業務角度來看,零售業務在國內的發展需要根基與渠道,外資券商短期內或難搶占市場。「零售業務幾乎不受影響,機構業務前期它們(外資券商)已經開展了。」東吳證券非銀金融首席分析師胡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國內券商零售業務比較穩固,競爭較為充分,外資機構較少涉及此類業務,且發展空間不大。

從資管業務來看,有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券商的資管業務或許將受到外資投行「全球配置」的產品體系衝擊。胡翔則認為,部分合資券商或基金主體此前已有開展上述業務,實質的影響較小。

此外,從歷史經驗來看,業內認為,過去幾年,東亞前海、滙豐前海等合資券商紛紛成立,並未對行業格局造成明顯衝擊。中信證券曾表示,外資投行在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市場環境不能承載多樣化的商業模式。

變:投行業務或成競爭主戰場

雙方交鋒的核心可能在於機構業務,例如投行業務。

一些可見的變化是,當科創板的設立讓國內券商為之興奮時,外資投行在業務範圍方面也發生了較大調整。

在2018年境內企業赴港、赴美上市熱潮中,中介機構業務增長明顯。以花旗為例,去年共完成12單香港IPO發行承銷,累計發行規模超100億美元,包括平安好醫生、贛鋒鋰業、海底撈等;完成11單美國ADR(美國存托憑證)的IPO發行承銷,涉及蔚來汽車、趣頭條、360金融等。

「投行和FICC(固定收益證券、貨幣及商品期貨)業務,可能是外資券商最有競爭力的領域,但也更受國內監管政策的影響。這可能是國內頭部券商與其正面比拼的主要戰場。」某中型券商非銀分析師表示。市場有觀點認為,外資券商投行在定價能力方面具有優勢。國內投行方面,據第一財經此前報道,科創板設立之際,定價、估值難成為多數機構投資者頭疼之事。有私募創始合伙人建議,可在定價上形成兩股力量,一類是國內的機構,另一類是國際上的大型機構,雙方一起博弈,最終使得定價相對客觀。

在一些國內投行人士看來,投行業務目前的競爭重點在於券商資本金和品牌實力的博弈。「定價能力能夠吸引一批投資者認可主承銷商對公司的估值定價,但還要配合市場情況。」胥珩認為,如果以上述指標來看,國內大型龍頭券商的優勢地位仍舊穩固。

不過,更長遠的影響在於,外資機構的進入也將促進國內券商部分業務的提升與改進。

「可能會推動機構業務、創新業務的競爭,整個國內機構業務的體系和經驗可能會學習外方。」胡翔認為。[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