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詩史是中國的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氣承當。四平八穩,神州永昌。她講究字體的間架結構,平衡布局。也講求字形的沉穩厚重,大氣端莊。橫要平豎則直,切不可頭重腳輕根底輕飄[2]

名詞解釋

指詩歌的內容能夠真實反映某一歷史時期廣闊的社會現實和重大的歷史事件而具有「史」的價值。《詩經》有些詩篇反映當時歷史,孔子(前551 — 前479)據此提出《詩經》「可以觀」,即包含了對《詩經》以詩征史的肯定,漢代學者很看重詩歌承載歷史的功能。後來的詩論家大都強調優秀詩歌須將審美與反映現實結合起來,從而彰顯詩歌的審美與認識、教育功能的統一。唐代詩人杜甫(712 — 770)的詩歌被稱作「詩史」,就是因為他的詩能夠反映「安史之亂」時的真實社會,體現出深刻的憂國憂民之情。

引例1

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 (孟棨(qǐ)《本事詩·高逸》) (杜甫遭逢安祿山叛亂引發的災難,先後漂泊甘肅、四川一帶,所經歷的一切,全都寫在詩中,後人由此推知當時的很多隱約細節,幾乎沒有什麼遺漏,所以當時人稱他的詩為「詩史」。)

引例2

昔人評杜詩為詩史,蓋其以詠歌之辭,寓紀載之實,而抑揚褒貶之意,粲然於其中,雖謂之「史」可也。 (文天祥《集杜詩自序》) (過去的人評價杜甫詩為「詩史」,大概是因為他能夠以詩歌形式記載真實的事件,同時批評譏刺與表揚讚美的意旨顯然蘊含其中, 所以稱他的詩為「史」完全合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