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詩的藝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詩的藝術》,西方古典批評理論著作。尼·波瓦洛著。發表於1674年。後譯為多種文字出版。中譯本任典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集古典主義之大成,為君主專制在文藝上制訂政策的著作。始寫於1669年,歷時5年才脫稿,由此可見作者用心之良苦,創作之精心。全書採用整齊的亞歷山大詩體寫成,由1107行詩句構成,共分4章。第1章是總論,闡述了理性是詩歌創作和批評的最基本原則,對詩歌創作批評的—般規律作了概括的說明,包括韻與義理必須配合,明暢與正確是詩歌達到完美的條件,結構要完整,章法須講究,詩人應善於接受批評等等。第2章論「次要的」詩體,如牧歌、悲歌、頌歌等。給詩體下定義是以內容為基礎而不以形式為標誌,強調藝術要表現一定的內容,反對無病呻吟。第3章論「主要的」詩體,是全書的核心和基本部分。談了悲劇、喜劇和長篇敘事詩三種基本的詩類。從對荷馬和維吉爾的評價中引出史詩的定義和規律。關於悲劇則以拉辛的藝術實踐為楷模。認為悲劇的第一要訣是動人心,討人歡喜。著名的「三一律」也是在論悲劇時提出來的。關於喜劇,主張應善戲謔而不為虐,工指教又工勸勉。批評莫里哀過於大眾化,而讚賞太倫斯的貴族化,表現了崇古派的本色。這一章,再次強調理性的原則,要求創作服從理性的規範。第4章論作家的道德修養。要求詩人愛道德,使靈魂得到修養,告誡他們不要把得利看成身價。結尾歌頌了國王路易14。

本書是一部體系十分完整的藝術理論著作。它一方面繼承了賀拉斯《詩藝》中的一些重要文藝觀點,如「合適」說;另一方面又根據17世紀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從理性高於一切的觀點出發,為古典主義制訂了一整套理論法規。這一理論體系大致包括4方面內容:第1,理性是藝術達到完美的根本途徑。強調詩人須愛理性,理性是永恆的絕對的,理性就是真理,並且是美善的根源,唯有理性才會給作品帶來價值和光芒。理性不僅是藝術創作成敗的關鍵,也是檢驗和衡量藝術優劣的根本性尺子。第2,模仿自然是文藝的基本任務。認為,只有「自然」才可能給詩歌提供理性所必需的真和美,才能使所有的人都同樣地感到理性的滿足。不過所謂自然不是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着的那種生動活潑的自然,而是指「自然人性」,即經過理性加工的抽象人性,實際上是理性的化身。第3,學習古人是獲得藝術成功的捷徑。認為摹仿自然最好的辦法就是摹仿古代作家,從古代藝術典範中吸取內容,並尋找理想的藝術表現方法。關於人物性格,重複了賀拉斯的類型說。第4,藝術的盡善盡美在於審慎地選擇和運用藝術形式和寫作技巧。

本書被奉為古典主義的美學法典,對於當時和後世影響甚大。從整體上看,作者的藝術觀是保守的。但是本書也從對於古代和當時的藝術創作經驗的總結中提出了不少現實主義的見解,並開創了歷史與現實、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詩學論證方法,從今天的觀點來看仍有值得借鑑之處。(參見第20頁)

作者介紹

尼·波瓦洛(Nicolas Boileau-Despreaux,1636—1711),法國新古典主義最重要的文藝理論家。生於巴黎一個司法官家庭,二歲喪母,早年與老僕在孤寂中長大。初學神學,繼學法律。父親死後,遺產足以自給,遂轉而致力於文藝。他以諷刺詩人的姿態躍登文壇,起初有些鋒芒畢露,後來屈從於貴族勢力,擁護王權,被命為宮廷詩人,後又被委為王室史官。1684年,在路易14的褒薦下,進入法蘭西學士院,成為40個「不朽者」之一。其詩作主要有《諷刺詩》(12篇)和《書簡詩》(12篇)。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1]。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以一部著作,或一篇論文、作品為一條詞目;古籍[2]中個別篇章,習慣上認為有特殊意義的,也獨立設目。一部著作一般只在一卷出現。少數著作是幾個學科不可缺少的,在有關各卷互見。互見條目用(參見第 頁)註明。

視頻

詩的藝術 相關視頻

陳長芬:藝術原本就是讚美詩
《社會契約論》:一部影響西方世界的經典著作,究竟講了什麼?

參考文獻

  1. 工具書有哪些類型,中學生讀書網
  2. 古籍目錄分類及演變,豆丁網,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