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請西北擇將東南益兵札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鞏(文化園一景)原圖鏈接來自 美篇網 的圖片

請西北擇將東南益兵札子》是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的作品之一。選自《曾鞏文集》·卷三十·札子六首。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1],世稱「南豐先生」。

原文

臣聞古者兵出於農,故三時耕稼,一時閱武。其於四時搜田,則又率之從事。然則農之用力於兵,以少言之,歲當兩月。計其大概,則今之專力之兵一,當古之兼農之兵六。先王之制,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萬二千五百人,其餘夫以為羨卒。周有天下,諸侯之國千有八百,以中數率之,通有兵二萬五千,為兵四千五百萬,而羨卒未在其數。以今之兵一當其六,今有兵百萬,為八十倍少於古。以跡言之,其專力、兼農之勢固異;以多少言之,其用人之力,費人之財,今可謂省矣。古者兵出於農,故干戈、車乘、亦皆取具,而國無預焉;今兵出於國,故干戈、車乘、馬牛亦皆取具,而民無預焉。此今之兵又於民為便者也。秦既開阡陌,而亦兵出於民。其干戈屢動,則至於發閭左之戍。魏漢而下,亦皆以民為兵,其轉徙殺戮之禍嘗甚矣。至於後周、隋、唐修列府衛,而兵復近古。天寶以後,廣騎立,而募兵之法行。自是之後,綱紀失序,天子之勢屈屈方鎮之兵,方鎮之勢屈於所部之兵。至其甚也,將之廢置出於兵。至於五代,而國之廢置出於兵。兵之禍天下,未有甚於此也。

宋興,撥亂世反之正。太祖外削藩服,而歸之軌道;內操師旅,而束以法制。天下之惡子,非鰍之以刑,而自列於行伍;非驅之以暴,而自就於繩墨。以鎮城邑,以戍疆場。非獨為朝廷之用,其於天下之良民,得以樂職而安業者,實賴其力。況又其費少於古,其便多於民,近世以來,制兵之善,未有及此者也。陛下出眾慮之表,起百職之廢,其於常武,尤屬聖心。今連營之士,訓練精銳;武庫之兵,繕治工巧,殆古所未有。

臣誠不自揆,計今之事,竊以謂西北之宜當擇將率,東南之備當益戍兵,庶几上副陛下威夷狄、守四方、不世出之大志。何以言之?昔太祖之世,其捍北狄,則用李漢超於關南、馬仁於瀛州、韓令坤於常山、賀惟忠於易州、何繼筠於棣州;其御太原,則用郭進於西山、李謙溥於隰州、李繼勛於昭義;其備西戎,則用姚內斌於慶州、董遵誨於環州、王彥升於原州、馮繼業於靈州。大抵如內斌、遵誨之兵,率不過五六千人,皆責之以自守其地。今士之精銳,兵之工巧,無以復加矣,在乎得人,屬之統督之寄而已。故臣以謂西北之宜當擇將率,付之一州一路,任之以戰守之責,陛下明考核、信賞罰,以馭之而已。以此制勝,而何求而不得也?

臣又竊以古者百里之地,為千乘之國,有兵三萬七千五百人。今州小者,非特百里而已。士徒之眾,雖不必盡如古制,然今東南之隅,地方萬里,有山海江湖險絕之勢、溪洞林麓深僻之虞,而此諸路之兵,各不過數千人而已。其於防邏,常患不足。萬一有追胥討捕之事,理必乏人。向者邕州之不守,蓋患於救援之不繼。至於廖恩之鼠竊,而能稽誅於時月者,蓋由追討之兵不足。恩已自歸,而所遣北兵,猶在道路。則東南之寡弱,蓋可知也。以陛下之明,綱理天下,無所不備。其於東南之兵,計今之宜,雖不必如古者千乘之法,然稍增兵屯,使緩急足用,以銷奸萌,除患於未然,亦治體之所宜及。臣故以謂東南之備當益戍兵。區區憂國之心,惟陛下之所裁擇,取進止。〈元豐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垂拱殿進呈。〉

曾鞏集

《曾鞏集(套裝上下冊)》以《元豐類稿》為主,收錄了現存曾鞏的全部詩文,計詩410首,文752篇,是目前收錄曾鞏詩文最為完備的本子。《曾鞏集(套裝上下冊)》是"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之一種。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表現在散文創作上,他的散文以"古雅"、"平正"見稱,講究章法的嚴謹和布局的分明,敘事、議論委曲周詳,節奏舒緩平和,用詞樸素有分量,思致清晰,獨具風格。《曾鞏集(套裝上下冊)》據清代顧松齡刻本為底本,以元代丁思敬刻本為主要校本,較為全面詳盡。

作者簡介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2]後,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四年,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唐論》是代表作,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著名有《墨池記》、《越州趙公救災記》、《寄歐陽舍人書》和《福州上執政書》。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餘首傳世。曾鞏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

視頻

請西北擇將東南益兵札子 相關視頻

曾鞏存世的唯一書法作品,你知道是哪一副嗎?
曾鞏-《贈黎安二生序》-1-背誦整篇《古文觀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