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諸葛玄(墨竹撫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諸葛玄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諸葛玄》中國當代作家墨竹撫寒的散文。

作品欣賞

諸葛玄

由於袁術任命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為豫章太守,一家人商量好跟着諸葛玄到豫章赴任。諸葛瑾與繼母滯留家鄉,後輾轉到了江東。結果隨後不久東漢朝廷就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於是,諸葛玄不得不另覓途徑。他轉念一想,自己與荊州牧劉表素有交往,何不將諸葛一家投向劉表。這樣,便沿着陳宛古道朝西南而下,欲投奔劉表。到了平山(今平頂山)下,古稱高陽故里的地方。諸葛一家前進不得,原來再往前走,就為當時占據南陽郡的孫堅勢力所阻,被迫滯留在河南平頂山下。據《魯山縣誌》記載,彼時,孫堅占據魯山。諸葛亮7歲跟全家到平頂山安家,次年8歲時喪父,他的祖父也在此染病而逝,葬於平頂山下。清人張澍引《諸葛氏譜》說:「玄死時,瑾年十五,亮年八歲」。而八歲的諸葛亮、年幼的弟弟諸葛均以及尚未出嫁的兩個姐姐全部則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也在平山(今平頂山)下病故。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按禮俗在叔父墳旁結廬守孝、讀書、勞作。後來,諸葛亮成就大業,鷹城人們為紀念他,在其隱居地平頂山腳下建祠供奉,村以廟名,形成諸葛廟村。諸葛亮活動範圍很廣,平頂山武侯祠是諸葛亮從小離開其山東故里向西南遷徙過程中的第一站。《南陽府志》和《葉縣縣誌》對此均有記載。

1994年,在鷹城市區諸葛廟村發現的一通明代石碑,進一步印證了諸葛亮在鷹城的實事。上面刻着明代南京太常卿、葉縣人牛鳳撰寫的《改正諸葛武侯祠記》。據《葉縣誌·陵墓》稱:「開皇斷石幢系明代葉縣縣令牛鳳在《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石碑中所記」。今平頂山衛東區婦幼保健站有諸葛廟遺址,東有諸葛廟街,《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的石碑,豎立在婦幼保健站院內,至今保存完好。從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少年時代主要的生活、學習、活動區域就在我們鷹城。

諸葛廟位於鷹城市中心繁榮街南段,占地面積6畝。廟門曾有一匾,上書「諸葛遺舊墟」。聽市民俗專家陳豐臣講,當時廟內西邊有一塊石碑,高約1米。圓頂,後面有小洞,颳風時會出現鳥鳴聲,傳說是「雞鳴石」,也叫「望京石」。殿內塑有諸葛亮坐像,頭戴冠巾,身穿八卦衣,右手執扇,左臂彎曲,肘下放置書籍,左右各有一童子。後牆是二十四孝圖。東山牆脊門下繪有白雲藏龍,雲龍下是三顧茅廬及其其他寫照。西山牆上繪山石猛虎,下面草船借箭和空城計等圖案。《葉縣誌》八景歌有「諸葛遺址委松杉,石壇口靄寒雲封。」用於描述清代諸葛廟的壯觀和奇特景象。

按照專家們分析,諸葛亮前半生的27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諸葛亮7歲以前在家鄉琅琊郡今臨沂市沂南縣)度過了童年;第二階段,諸葛亮8歲-17歲離鄉避難,其間在平頂山下生活了將近10年,度過了少年時代;第三階段,諸葛亮17歲-27歲先後東遷至葉縣東北西湖村。從西湖村,諸葛亮又遷至今方城縣小史店鄉石峽口,最後在南陽臥龍崗,得以出山。在這裡躲避戰亂,

此外,去年秋天,我到郟縣李口鄉張店村,拜謁張良故里。在村主任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塊有歷史價值的紅石石碑。碑長106厘米,寬40厘米,厚19厘米,在沒有打磨的天然石面上,可以清晰地辨認出是建安6年諸葛亮攜元直在拜留侯祖廟,瞻仰張良像後所寫的一篇短文。石刻共六行五十七個字,字體為漢隸,銘載:「亮攜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賢宗。觀地勢不嚴,然清靜秀逸,乃龍鳳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吾輩嘆之、敬之、效之。」此碑仍然瀰漫着只有漢人才有的淳厚、高古、蒼茫之氣。年輕的諸葛亮並非以書名世,而此偶爾乘興所書的數十字,卻使我們感受到了其文之暢、其書之精、其情之誠。余曾云:「漢人書無一不佳者」,此可證之。

這裡,固然有書法之美。更主要的是透漏出諸葛亮曾寓居平頂山的信息。在當時,從平頂山南翻過山峰,就可以走到張店村,距離不過十幾里遠。從今天的平頂山腳下諸葛廟一帶出發,即是昔日的高陽華里。潘民中在《平頂山歷史文化談片》一書中說,高陽者,所興之地也。高陽即在今許南公路兩側,平煤八礦所依山,古稱高陽山,山前有古城遺址,為高陽邑。北魏曾在此設高陽縣,離此西去不遠的諸葛廟村,曾有隋代石幢遺存,上書「此處有諸葛墳墟,高陽華里」等。這些記載和遺址證明,高陽之地就在附近,湛河流域曾是黃帝及顓頊帝生活或活動過的地方。

《中州雜俎》記載,諸葛亮「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云:『此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里。』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蓋孔明瑯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此斷石幢既為隋時物,則去三國時未遠,言必得其真,故而書之。」成都《武侯祠大觀》一書指出,諸葛亮祖籍山東沂南縣諸葛鎮之諸葛祖墳中,只有亮祖母墓而無其祖父,這為亮祖父葬居平頂山有了依據。

此外,留侯廟碑碑文還涉及另外一個歷史人物徐庶,碑文中稱元直。《三國志》中有徐福傳。徐福幼年時行俠仗義,後棄劍拜師,終於成為一代名士,與諸葛亮、崔州平交好來往。先佐劉備,後因受到要挾奔曹操,但一生不獻一計。臨行前向劉備薦舉「臥龍」諸葛亮。徐庶本名徐福,即元直。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時;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控制的許縣(今許昌)。許昌和鷹城距離不足百里,此時諸葛亮已16歲,在今日黃楝樹社區平日讀書,他曾經放馬今日神馬俱樂部,傳說近有一個大水坑,就是他的飲馬坑。他市場背靠黃楝樹,手不釋卷。或蹲在樹下用楝子擺方陣(兵陣)。有一種說法,諸葛亮的「八陣圖」就是在這棵黃楝樹下開始習演的。至今鷹城人空閒時在地上畫方格,甲乙雙方擺子對陣(俗稱擺方)的習俗就是由此流傳下來的。他尤其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望着北部的龍山山崗,稱其「臥龍」。隨後,諸葛亮遷到葉縣居住了一段時間,再到方城,一步步挪到了今日南陽一座山崗。按照錢穆的說法,地因人而名,稱其為臥龍崗。以至於,遍查古籍,在山東沂南縣並沒有臥龍崗,也只是到了後代,人們為了紀念諸葛亮,才在沂南縣有了臥龍崗之類的稱呼。

在南遷的過程中,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諸葛亮居然應許這頭親事,立即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里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但諸葛亮絲毫不為所動,依然故我,讀書交友。直到後來劉備三顧茅廬,精彩的隆中對。再後來諸葛亮的故事家喻戶曉,在這裡不再贅述。

[1]

作者簡介

墨竹撫寒,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