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諾曼征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諾曼征服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本名 諾曼征服

發生時間 1066年10月14日

地 點 英格蘭黑斯廷斯

參戰方 諾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

結 果 諾曼人取得

決定性勝利,入主倫敦

參戰方兵力 諾曼人7000-8000

盎格魯-撒克遜人8000以上

主要指揮官

征服者威廉哈羅德二世

諾曼征服:是發生於1066年的一場外族入侵英國的事件,是以諾曼底公爵威廉(約1028年~1087年)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征服,標誌英國中世紀的開始。 [1]

簡介

1066年初,英王懺悔者愛德華(1042年—1066年在位)死後無嗣,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二世被推選為國王。1066年9月末,威廉召集諾曼底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率兵入侵英國。英王哈羅德迎戰身亡於黑斯廷斯戰役,威廉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國國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諾曼王朝(1066年—1154年)開始對英國的統治。殘存的英國貴族頑強抵抗,均遭殘酷鎮壓。1071年,威廉一世鞏固了他的統治,獲得征服者的稱號。

諾曼征服加速英國封建化的進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積的大小,提供一定數目的騎兵,並親自率領他們為國王作戰。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繼續分封,逐層建立封建土地等級所有制。威廉一世還極力擺脫教皇對英國教會的干涉,把英國教會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國貴族進行統治。在統治機構、法律上仍沿用英王舊制。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禮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國封建主都須以對國王效忠為首要義務的原則,同年還進行了全國範圍的土地調查。諾曼征服後,在英國出現了封建莊園,封建領主是莊園最高統治者,大部分農民喪失人身自由,淪為農奴。

戰爭起因

1066年1月,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逝世,由於膝下無子,引發王位繼承問題。諾曼底公爵威廉與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皆聲稱有王位繼承權。

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將王位傳給了具有盎格魯—撒克遜血統的貴族哈羅德·高德文森(Harold Godwinson),威廉公爵自稱愛德華選中他為英格蘭的合法國王繼承人。事實上,當哈羅德於1064年在諾曼底沿海被擊沉成為威廉的階下囚之後,他本人迫於威廉承諾拱讓英格蘭的王位。然而,一旦回到英格蘭,哈羅德並無為威廉讓位之意。威廉不得不動用一支龐大的軍隊大舉入侵英格蘭,用武力硬是把皇冠從哈羅德頭上奪了過來。

戰爭過程

哈羅德二世清楚征服者威廉正在籌劃一次進攻。他把軍隊駐紮在英國南一線,對敵船的動向保持嚴密的警戒。然而直到1066年一直沒有發現諾曼人的入侵船隊,於是哈羅德便把軍隊撤退。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諾曼人的船隊已經整裝。在向英格蘭發動進攻之前,威廉耐心地等待着發動進攻的時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3月18日,英格蘭遭到了攻擊——但卻不是來自諾曼底。同時間覬覦哈羅德王位的挪威人哈拉爾德·哈德拉達(Hadrada)在英格蘭北部登陸,並於9月20日在約克外的福爾福德(Fulford)一役中擊敗了哈羅德的將領。在倫敦的哈羅德迅速揮師北上。9月25日,他在約克城斯坦福橋(Stamford)經過慘烈的斯坦福橋戰役一舉擊敗了哈德拉達的軍隊。然而,哈羅德還沒有來得及收拾戰場,就不得不地揮師南下,途經倫敦補充軍隊後,去面對南方新的威脅,諾曼人登陸了。

威廉於同年9月28日在英格蘭南部海岸登陸,並在黑斯廷斯(Hastings)建立了一個據點。他命令部隊洗劫當地的村莊,收集食物並同哈羅德開戰。10月13日,威廉得知哈羅德從倫敦率領部隊到達了這一地區。從倫敦到黑斯廷斯有55英里,而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僅僅花了48小時就趕到,考慮到當時英國糟糕的路況,只不過是一條條泥濘的,部隊長途跋涉的疲憊,這是場何等艱苦的行軍。

翌日,作戰雙方在黑斯廷斯遭遇。盎格魯—撒克遜人占領黑斯廷斯附近的森萊克(Senlac)山丘這一有利位置,諾曼人大開殺戒。戰鬥持續數小時,難分勝負,直到哈羅德被殺,膠着狀態才最終被打破。諾曼人乘勢掩殺,一舉摧毀了哈羅德的疲憊之師。戰鬥結束後,諾曼人繼續向不遠的港城多佛爾挺進。

戰爭結果

盎格魯—撒克遜人拒絕向長驅直入的諾曼人獻出他們的首都倫敦(London)。為了使他們改變主意,威廉故伎重演,再一次命令他的部隊襲擊和恐嚇當地的居民。最後,倫敦不得不向入侵者打開了她的大門。1066年聖誕節,諾曼底的威廉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國王,即威廉一世。在隨後的幾年中,威廉統治着他的新領地。他建立了許多城堡,以便使他的貴族們通過這些城堡用殘酷的手段控制着附近的鄉村地區;他奉行「鐵血」政策,撲滅了反叛的星星之火。到1072年,諾曼人對英格蘭的征服真正完成了。

大約在1090年,也就是諾曼征服的十幾年後。一批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和盎格魯-丹麥領主,組織了一支有350艘船的船隊,帶着4350人出海。他們就如同《聖經》中的以色列人出埃及一般,離開了英格蘭,並在海外建立了一個新英格蘭--Nova Anglia。

諾曼征服在英國產生重要的後果。它加速完成在盎格魯—撒克遜時代就已經開始的封建化過程。威廉在征服英國各地之後,大批沒收盎格魯—撒克遜的貴族土地,酬勞親屬和隨從,教會也由法國主教接管。統治階級的這一層幾乎全是外來者,只有盎格魯—撒克遜本土階層還保有自己的小塊領地。隨着土地主人的更換,農民受到進一步的奴役。大多自由和半自由農民,都被征服者按他們所熟悉的法國方式變為災奴。

征服者威廉在英國樹立強有力的王權。諾曼封建主在征服過程中從國王手裡得到封土,必須按照國王的規定服兵役,繳納賦稅,尤其是采邑繼承稅。威廉不但要求直屬的附庸宣誓效忠,而且也要求臣下的附庸宣誓效忠並服兵役。這和法國流行的封臣只對直接封主效忠的制度迥然不同。威廉在沒收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土地時,更把全部耕地的七分之一以及大部森林據為已有。這樣,國王擁有的土地就大於任何一個封建主的封地。土地的分封又是隨着征服的進展逐漸進行的,分到各封建主手中的封地分散在各個地區,並不聯成一片。

1086年,威廉在英國全國實行土地普查,拓印成土地名冊。其中均規定每城每郡有多少做地屬於國王,多少屬於大封建主或教會顧主,每個封建主有多少臣屬,每個莊園有多少土地、牲畜,多少依附農民、奴隸、自由農民,多少森林、草地、牧場、監獄、作坊以至各種手工業等等;還配有每個世襲封地大的有多少貨幣收入。編制土地名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便於向封地徵稅。人民面對清查就像面臨末日審判一樣,因此被稱為《末日審判書》。根據普查的數字,11世紀未到12世紀初英國的有一百五十萬人口,其中有百分之五住在城市,絕大多數住在農村。農業是居民的主要產業,牧畜業只盛行於東北部的的約克郡和林肯郡一帶。在諾曼征服前就已形成的莊園,是英國封建探路的基礎。

諾曼征服後的英國農民,處境仍然困苦。1086年,恢復徵收所用丹麥金,這對農民是一項沉重的負擔。12世紀中葉的封建混亂,加之地皮惡化,農奴所負擔的義務不斷加重。教會徵收什一稅,擴及收成以外的其它產品如牲畜、羊毛等,稱為「小什一稅」。到13世紀時,農奴使用公有牧場和草地的權利也被剝奪。農民抗租、抗役,利用殘存的村社組織和領主進行隱蔽或公開的鬥爭。

社會影響

諾曼征服前

諾曼征服前,英國社會的政治制度是貴族民主制,國王和賢人會議共同實行統治。國王雖然把一些政治權利下放給了教俗貴族,但不普遍。當時也曾出現過國王的賜地,但這種賜地是無條件的或者僅以服軍役為條件,沒有建立起國王與受地者之間的君臣關係。只有在諾曼征服後,國王成為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過土地分封,建立了完備的封建君臣制度,從而使英國最終建立了具有上述兩大特點的封建政治制度。

英國社會的封建化過程開始於公元七世紀時的盎格魯—撒克遜時代。這時,按地域構成的農村公社取代了氏族公社。此時的土地制度是國王地產和貴族的土地。七世紀末,這種土地制度已有變化:一是份地的占有不均了,二是出現領主與依附者。從統治階級內部來看,七世紀中葉以後,盎格魯—撒克遜國王開始封贈土地。如公元679年,肯特國王赫洛塞爾給布列烏德修道院院長的賜地文書說「為了我的靈魂得救,今把……土地賜予你布列烏德和你的修道院。照我和我的官員所標明的眾所周知的疆界,你可持有和占有這些,並且你的後任繼續擁有這些,任何人都不能反駁。」在7—9世紀的593件賜地文書中,除29件之外都是授予教會的。由此可見,通過國王賜地,大量農村公社的公有地轉到了教會手中。這時的賜地是一種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贈予,恩格斯稱之為「真正的饋贈」,這種賜地成為白由的、世襲的、完全私有可以買賣、讓渡的財產。受地者不受到國王或農村公社對土地的最高統治權的約束所以這種賜地與其說是賜地,無寧說是賜給一種統治權。教會因此成為賜地上的最高統治者,他們構成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仆退是教會與國王之問井沒有因士地的收授形成臣服關係。

上面,我們分析了諾曼征服前英國封建化的過程。可以看出,從整個社會來看,一個擁有大地產的封建統治階級已經形成,在封建領地內,領主與依附者之間形成了剝削與被剝削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但是從社會上層看,國王還未轉化成封建專制君主,國王與賢人會議共同治理國家,其政治制度還具有某些民主色彩。其次,統治階級內部還未產生封建等級,國王與貴族還未構成封建君臣關係。 諾曼征服後

諾曼征服導致的最直接可見的變化就是王權的興起和封建制度的完備。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封建制度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英格蘭已經萌生。在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不列顛的過程中,國王常常把掠奪來的土地封賜給自己的親兵哥塞特。 土地私有的形式稱作「特許保有地」或冊地。此種封地在基督教傳入後,採用了羅馬的文書冊封方式,所以被稱作「文書地」。受封人對文書地享有完整且充分的所有權,可以將文書地轉讓、出賣或者贈與他人,或者再進行二次分封。現存最早的麥西亞王國在672年(另一說是674年)的一份賜地文書上寫道:「從今天起,我把我的賜予權、承認權、轉交權和指派權給予你們。」英國史學家梅特蘭認為:文書地的冊封「與其說是賜地,毋寧說是一種政治權力,賜的不是一種所有權,而是一種特權」。 可見,在11世紀諾曼征服以前,封建土地制度已經在英格蘭萌生。

諾曼征服是英國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它為600年來盎格魯—撒克遜封建制度的發展做了一個總結,又開創了英國封建制度全盛時期的新時代、新局面,從諾曼征服到亨利二世統治結束近一個半世紀,英國封建制度從基礎到上層建築全面建立,到13世紀達到極盛。

諾曼征服為英格蘭帶來了強大的王權,在強大王權的作用下,威廉一世沒收了所有公開反叛者的土地,除了將一部分土地留作己用外,將其他土地作為「戰利品」分封給追隨他的諾曼貴族及軍事隨從。沒有參與反抗的英格蘭人仍保留原有的土地,但必須承認自己的土地是從征服者威廉那裡得來的,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尊奉威廉為最高領主。由此,威廉實際上成為了英格蘭最高土地的所有者。比較法學家K·茨威格特曾這樣評價道:「威廉一世及其後繼者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一種等級森嚴、整齊劃一和組織結構比較簡單的封建制度,國王是最高的封建領主。」據統計,直接領受國王封地者稱作國王的直屬封臣共1400餘人。領地較大、年收入100磅以上者約180人,稱作男爵。其中有12人是威廉一世的親屬或最受威廉寵愛的諾曼大貴族,他們共占全國1/4的土地。男爵們分別向國王提供一定數量的騎士義務,大男爵提供40 - 60名,中小男爵提供10 - 40名,其餘的1200人是騎士,只領有一塊采邑,只承擔一名騎士義務。 教會同樣承擔騎士義務,高級教士全都成為威廉的直屬封臣。占地教多的坎特伯雷主教、林肯主教、溫切斯特主教、伍斯特修道院院長分別承擔60名騎士,領地較少的拉姆齊修道院院長只承擔4名騎士。

當土地分封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由此產生了國王是全部土地所有者的觀念,這進而成為不久之後英格蘭「末日審判」的起點和成果。自1085年聖誕節後兩年時間裡,威廉開始了所謂「末日審判」的調查,調查的內容涉及到每戶有多少耕地、多少人口,人口是農奴抑或自由人,耕地是農奴份地還是自由土地;調查財產項目繁多,從不動產土地、房屋到動產耕牛、豬羊,甚至鵝鴨、餐碗都在調查之列,以上均需一一登記在冊,使人有如末世來臨之感,最後將調查結果稱之為《末日審判書》。緊接着,威廉於1086年8月1日在索爾茲伯里召開誓忠會,要求所有等級的領主參加。大多數封建主到會,向威廉王宣誓效忠,達成了「索爾茲伯里誓約」。英國學者布勒德在《英國憲政史譚》描述說:「無論如何,自1086年以後,所有佃戶,不問其所領之土地系直接得之於王者,或間接得之於貴族地主者,其對於王均屬直接之人民。姑無論其間接屬之於貴族地主也,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是也。」即國王的直屬封臣再分封土地時,次一級封臣除宣誓:「因為須有您的土地,我將效忠於您」外,還必須附加一句:「除效忠國王之外」。因此,在英格蘭國王是名符其實的最高統治者,所有封建土地持有者都是國王的封臣。

意義

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結束,諾曼底王朝建立。古英語的發展進入低谷。由於諾曼底人在建國之初,就對法國國王承諾臣服法國、說法語,因而諾曼征服後的政府用語為法語。

政治制度

保留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習慣法,將原有的地方行政區劃分為三十六個郡(shires)。以諾曼人的政治機構王廷(curia regis),取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原有的賢人會(witenagemot or witena gemot)。王廷由主教、修道院院長、大地主組成,每年召開三次會議,但國王能隨時召開。除此之外,國王另有由親信組成的內圈組織,稱為小會議(small council)。王廷則擴大成為後來的國會,小會議演變為政府。

英法關係

英國再次融入歐洲大陸,在政治上依附法國,經濟上雖然獨立,但與低地國家(今荷蘭、比利時)的貿易量逐年遞增——這是後來英國復興、覬覦法國領土,並引發英法百年戰爭的主要因素。

正因為政治上依附法國,英國才與法國一起參與了十字軍東征。而兼任英國國王的諾曼底公爵一直覬覦法國王位,這也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參考來源

  1. 諾曼征服,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