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讀詩·讀史·讀寧夏(牛撇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讀詩·讀史·讀寧夏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讀詩·讀史·讀寧夏》中國當代作家牛撇捺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讀詩·讀史·讀寧夏

《給你一個寧夏》是邱新榮的詩集。收錄了詩人所寫的有關寧夏歷史、山川、人物、特產、社會發展、時代走向等方面的199首約8000行詩。

《給你一個寧夏》是一部有關寧夏的史詩,其內容豐富,既寫有我們熟知的賀蘭山、六盤山、黃河、青銅峽、秦渠、漢渠、唐徠渠……又寫比較冷僻的菜園子遺址、風中的烏氏戎、朦朧的北地郡、隱入風中的遊牧民族、典農城、新秦中……這上下兩千多年歷史,縱橫六萬多平方公里土地,凡歷史事件,各類人物,山川名勝,風土人情……詩人用心檢索、忠實描摹、科學整理、沉靜思索,以浪漫的詩筆一面一寸一點地盤點嚴肅、嚴酷、嚴峻的寧夏史實。可以說,將寧夏的脈絡梳理得如此清晰,讓寧夏如列兵般整體亮相,邱新榮是第一次;用詩筆寫全貌全景、有歷史縱深感與前景展望性的寧夏,邱新榮是第一人。

《給你一個寧夏》是詩人為寧夏打造的一張靚麗名片,對國人乃至世人認識寧夏,有着深遠的影響。

閱讀《給你一個寧夏》,能確切地得到一個全新的、立體的血肉豐滿、沉穩篤定而又激情四射的寧夏。 一 在詩集中,邱新榮為讀者展示出一道道迷人的風景:賀蘭山、六盤山、黃河;岩畫、古城遺址;秦長城,明代邊牆;溝谷、渠壩……既有自然風光,又有人文景觀,令人目不暇接。

詩人首先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叫寧夏的地方/寧靜平和是它的主基調和永久夢想」。詩人用他駕輕就熟的形式,引領人們在「這個地方」神遊,來做形而上的推演與想象,讓寧夏的所有內涵,像吹過兩山一河的輕風,像跨越千萬年的日月之光,吹過你的身軀,照耀你的前方……

寧夏有山,已在天地間屹立億萬年。詩人筆下的賀蘭山,是一座熠熠生輝、令人神往的山。詩人寫道:「不止一代/而是千萬代人的凝望/賀蘭山/才是我們眼中最尊嚴的形象」。「望見那些岩畫群有着自己的小動作/有的生殖欲望垂地是一條腿的模樣」。詩人吟誦了賀蘭山的四季輪迴、日月更替、蟲鳴鳥唱、飛瀑流泉……詩人在縱自己澎湃之情、恣情歡唱。臨了,詩人理性來了,願意與賀蘭山一起,在大雪封山的時候「沿雪中的小徑走進一座西夏寺廟/坐在蒲團上/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才是名山,有名山應有的穩健與沉雄。

賀蘭山深處,每一處美景都呈現出絕美的詩意。蘇峪口位於銀川市西北約40公里的賀蘭山里,有着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厚的人文歷史內涵。在《蘇峪口風光》中,詩人吟道:「蘇峪口走下山來/有時我們不知道/其實 正是綠草在半山坡的那種流浪/泉水 也算是一種走法/嘩嘩啦啦 輕輕流淌」,蘇峪口上林草稠密,水源涵養很好,到處都有潺潺的山泉。出得山來,泉水依舊清澈透亮。清洌的泉水,滋潤出繁茂的植物,而且所有的植物都在讀陽光,詩人說:「野花們無書可讀/就讀陽光/讀到空氣中的音樂/它們或嬌紅或金黃……」,這是詩意的美麗想象,也是生存生活的真實寫照。到得蘇峪口,人們會被植物博物館般的景色所吸引、所震撼,所感召。

如賀蘭山一樣,六盤山深處也藏有絕佳美景。涼殿峽,位於涇原縣六盤山深處,是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一個重要景點。這裡山高峽深,地形險要,氣候涼爽濕潤,風景幽美。既有北國山勢之雄,又兼南國景色之秀,自古就是避暑勝地。詩人開宗名義,吟道:「最好的景致會在一峽/在涼殿峽的夏天/這裡是大自然最慷慨的賜予/完全可以說風景無邊」。「紅腹錦雞正在一株山梨前/賣弄自己的肚皮和機關/它是偷吃了野生蘑菇和蕨菜的/吹噓說自己能夠吃遍品味一座大山……」。樹木青草是山的靈魂,飛禽走獸是山的孩子。一座山少了樹木綠色,就少了神氣,少了鳥鳴虎嘯,就少了靈氣。在詩中,詩人遍數了楊木、樺樹、榆樹、椴樹、遼東櫟、青槭樹、箭竹、丁香樹等等的植物,也為各種淘氣的小動物畫出一幅幅的畫像。到涼殿峽,找一家民宿,坐在木椅上,面對山石林木花草,耳畔輕響水流的潺潺與百鳥的婉轉,翻翻邱新榮的《涼殿峽素描》,抿一口泉水沏的枸杞葉茶,身心舒泰,心游八極。

如果說,山是大地的筋骨,河流就是大地的血管,沒有河流,大地就缺乏生機與活力。在《給你一個寧夏》中,詩人對寧夏境內的河流、水渠進行了吟詠,奏出了河川的交響曲。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寧夏將近400公里,流過寧夏全域。《黃河輕柔地流過》一詩,對黃河與寧夏這片土地的血脈相容的關係做了深情的展示。詩人寫道:「一片土地/用自己的平實和舒展/讓一條河流過來/寧靜 優雅 緩慢。」在詩人的詩境詩意里,「黃河輕柔地流過」,水洞溝人在黃河邊汲水。戍邊的將士在黃河邊飲馬,屯墾的軍事與移民在黃河邊引水灌溉,今天的人們更是在黃河上建起了青銅峽大壩、跨越黃河的大橋、黃河世紀壇、黃河樓、黃河金岸等等。黃河輕柔地流過寧夏,心裡充滿自信、自豪與溫暖。

那因山石突出如嘴的石嘴子,更是給黃河憑添了幾分神性。

石嘴子,是黃河寧夏段向內蒙段移交的「關防」。在《突出的石嘴子》中,詩人將石嘴子詩化為「一種眺望」,這裡的人有期待,有想法,這裡的山石,充滿靈氣。「一些東西會老得失去舊時模樣/但不老的是這突出如嘴/是它倔犟的形象」。石嘴子值得人們去觀賞,詩人吟道:「石嘴子/黃河流出寧夏的地方/它的故事在西部算不得氣宇軒昂/它卻是努着嘴的/一種激情的矗立註定是不俗的/還有它高貴的歷經滄桑」。詩人賦予了山石人性,以靈氣,詩人從山石上讀到了歷史的演進與流變。

黃河經黑山峽進入寧夏,從狂野奔流轉換為舒緩行進。《青銅峽 聽青銅的喧譁》一詩,詩人邱新榮吟詠了青銅峽的神話、歷史、對人類的貢獻。為青銅峽立了傳,為世世代代生於斯奮鬥於斯的人們立了傳。詩人吟道:「黃河來到這裡/它有着面對一塊土地平靜的驚詫/群山萬壑是被它甩在身後的/甩下的 還有萬古荒漠的死寂和可怕」,青銅峽以上,有不少美麗的地方,迷人的景色,但「死寂的荒漠」確實存在。唐詩云:「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杜甫言:「君不見,青海頭,古來屍骨無人收。」由此觀之,由青銅峽開啟的征程,是寧夏平原通達順暢之旅。詩人吟道:「水流放緩 在青銅峽/兩岸的葦灘/泊着目光痴迷的野鴨/晚霞鳥一樣飛過天邊/一條漁船被魚拍打着/拖着安靜的漁網駛向艾草飄煙的家/浪已不是喧天巨響/而是一朵朵隨風起舞的浪花/古峽啊古峽/古峽並無迷霧沒有誇大和虛假/古峽讓黃河放馬過來/感受坦蕩舒適 撫摸自己的面頰」,這是詩人為我們畫出的工筆山水畫,古峽、飛鳥、野鴨、漁船、鯉魚、漁網、炊煙裊裊的人家……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在人類的遺存文明中,岩畫,是詩人重墨濃彩的大寫意。

在《賀蘭山中啊那些岩畫》中,詩人如此闡釋岩畫:「祖先的話並未說完/哪怕越過千年/他們想說放馬的艱辛/想說在濕潤的山洞中部落聚議/有些人很沉重 默默無語。」詩人也在盡力地開掘岩畫中表現出的浪漫四溢與心游八極:「有一團月亮與狼共舞/一條飄帶也飄在天邊/天邊的河流掉在地下/可以聽到它的哭喊/三條腿的支撐/代表了先民們的生殖欲望和浪漫」,通過詩人的勾勒,我們似乎看到,夜晚的河流邊,有一匹或數匹狼對着月亮嗥叫、奔跑,看到一隻大老虎在山丘漫步,看到一群人在圍着篝火起舞。

「岩畫豐富得出乎自己所料」。寧夏的岩畫,豐富多彩。「它使一座山溫暖/因為它有綻放不盡的陽光」(《太陽神岩畫》);「在大麥地這裡/嗅向一片岩畫/會嗅到最古老的傍晚/那裡有炊煙升起來/先民們的陶罐中 獵物/已燉得很爛很爛/一蓬亮汪汪的柴火下/大麥也是熟了/神聖而金光燦燦。」讀了這樣的詩,不由得就想跟隨詩人一起,坐在篝火旁,捧一陶碗的獸肉大麥粥,與先民們細細地攀談……

詩人的筆也探向了自然深處。

《硅化木 來自歲月深處》一詩,描述了發現於寧夏的硅化木。詩人吟道:「和一座大山生長在一起/它有玉的顏質/時間飛一樣飄過去/從歲月深處走來/它留在這裡」,人們常感嘆人生的侷促與短暫。面對硅化木,人可以生出釋然與達觀。已經石化的木頭,想當年曾經有過鮮活的生命。詩人說:「它知道遠古的那些水/那時 它的柔枝/曾伸向水中嬉戲/野草在它腳下喧譁/嬉鬧不止/它伸出的手/一直想撫摸那輪紅日/水湄邊的日子有着恍惚的記憶」,硅化木是凝固的生命,鐫刻着自然發展史。硅化木的存在,說明遠古時期的寧夏,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塞上」,不是荒灘戈壁,而是水流充沛,森林蔽日的繁盛之地。

在《滄桑四合木》中,詩人以回溯的視野,細膩的筆觸描繪四合木:「老去的時間早已無有蹤跡/只這一蓬蓬的油綠與世無爭地長着/表達自己頑強的生命力/哪怕是亘古不變的寒冷吧/也無法滅絕充滿希望的根須/來年春天/沙海中 又會豎起綠色的旗幟」。自然有自然的法則,社會有社會的規律。植物能適應自然,就能萬年億年地生長,活成活化石。因而詩人說:「四合木的長壽/可以追溯到開天闢地/四合木的堅韌/可以與最強大的耐力相比/四合木活在一片沙灘上/就是向我們明示/活出精彩/並不需要太多炫目和過分索取」,這是藝術的挖掘,更是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

法國著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曾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詩人邱新榮眼中,那些逾越千年的文物古器,呈現出的是生命的本質,有情有意有活力。

塤古樸、簡陋、原始,是中國最古老的閉口吹奏樂器。在詩人筆下,塤不但有心靈的震顫,還寄寓着民族之魂。從塤「嗚嗚咽咽」的音樂聲中,詩人聽到了人類一步步走來的喘息與脈動,「塤啊 這是一種塤/是我們土地上的黃土燒制而成/它在曾經的歲月唱過 嗚嗚咽咽/揉和着先祖的哭聲和笑聲/許多歷史就是它吹出來的/嚴肅而並不冰冷/它所處的位置是在古城牆/在夕陽西下的黃昏/僅僅一縷秋風就會吹出它的愁容/它會淚流滿面/它會告訴我們曾經歷的許多事情」(《古塤嗚咽》)。

面對着《騎馬的女陶俑》,詩人吟道:「有一個騎馬而來的女人啊/卻是一尊英姿颯爽的陶俑/草原在她身後不離不棄/她是沒有羈絆的/沒有被任何傳統因素扯住衣襟/她有一雙大腳/不是猜想 而是一定/舒展的腳掌踩在歲月的馬鐙/她和她的馬以及那一俑的陶/都很踏實 無有驚恐/跑馬是多麼瀟灑的事/而且可以任性/不會有一些專制的手伸來/來指戳她美麗的女性」,詩人筆下的女陶俑,有如古詩中的女英雄花木蘭,那雙沒有纏過的天足,在詩人眼中是健康的,美麗的。 銅牌飾是匈奴人留給這個世界的藝術瑰寶,細細地端祥一連串的銅牌飾,似乎可以看到銅牌飾的前生來世。詩人這樣寫道,「一連串的銅牌飾/表明 曾經的歲月一樣有過輝煌/僅憑這些銅 這銅牌飾的叮噹作響/我們有就有理由膜拜/向他們表達更高的敬仰」(《一連串的匈奴銅牌飾》),詩人寫出了對一個遊牧民族文化的敬仰與推崇。

詩人以嫻熟的藝術手法,為寧夏鋪展出一幅幅絕佳的立體景物畫,為一個個聯袂而出的人物著文立傳。

「張揚金色的山川/最應該是在秋天/所有的枝枝葉葉都黃了/金色 漫進了人們的雙眼/金色的秋風漫步在田間/瓜果的金光燦爛啊/也有羞紅 格外爛漫/金色的樹葉飄着/隨風盤旋/山川大地都聽到了秘韻/啊 那花兒中柔情的美感/金色是從收穫的稻麥中起身的/在陽光中肆意渲染」(《金川 銀川 米糧川》)。讀這樣的詩,會讓你深深地愛上寧夏。

讀《給你一個寧夏》猶如補了一堂曾經缺的寧夏地理歷史課。

讀了詩集中的《新滿城 舊滿城》才知,我們心裡口裡的「銀川新城」是如此來歷;讀了《新秦中 新秦中》,原來,寧夏平原早於秦漢之時就是一片富庶之地;《廉縣的背影》,告訴我們,廉縣(地處於寧夏平羅縣崇崗鎮暖泉村),是平羅境內有史料記載最早的縣級建制;《黃河邊的兵溝漢墓》則昭然若示,這裡是始皇的屯兵之地,大將蒙恬曾是這片土地最早的開發者。

《給你一個寧夏》通俗而深奧。謂之通俗,是因人人能夠讀懂,絕非那種賣弄學識玩弄技巧的分行體字。說之深奧,是詩人歌詠的人物事件,有的早已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不為人所知。詩人在浩繁的史冊中,將其打撈出來,甄別梳理,以優美理性的詩句描摹敘述,一一呈現給讀者。

「可以不去糾結它的地理位置/朔方是一片秋風吹着/草在風中起伏不已/馬無忌地跑着/跑累了無數的戰馬/朔方依舊廣闊無比」(《關於朔方》)。寧夏,西周時屬朔方。春秋時今固原地區為烏氏戎之地,今銀南地區以鹽池為中心屬朐衍戎勢力範圍。戰國時秦惠文王攻取烏氏戎地,置烏氏縣,在鹽池境內設立朐衍縣,秦朝將前述兩縣劃歸北地郡管轄,這是寧夏地區有行政設置之始,秦在此地修建了秦長城與秦渠。漢朝時屬朔方刺史部;十六國時,為匈奴鐵佛部頭領赫連勃勃所建大夏國領土。唐朝時,寧夏全境屬關內道,設六州:原州、靈州、西會州、安樂州,雄州,警州。北宋時,寧夏屬秦鳳路,後被党項人所占領,北宋只控制寧夏南部(改屬涇源路)。元朝時設寧夏府路,後改衛。清朝在寧夏設巡撫,署陝西布政司,下制衛所,後改寧夏府,下設州縣,歸屬甘肅。民國時改府為道:朔方道,一年後改回寧夏道。1928年設寧夏省。新中國建政後,1949年底成立寧夏省。1958年7月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文化多元,社會結構多樣,地下地上文物多量,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繁雜。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這片土地,我們實在是知之甚少。若要看清寧夏,看懂寧夏,是需要一定知識支撐的。邱新榮的詩以及詩中的小注,可以帶讀者一路前行。

《給你一個寧夏》為每個走進寧夏,認識寧夏的人提供了最優質的範本。

「安西王跑了/丟下了一片遺址/蒼茫的黃昏中我們看着/聽到碎裂的元青花/在地下的醉後囈語」(《開城遺址》);

「朝那是一座城的時候/六盤山也是那樣水汽淋淋/一場透雨剛剛下過/有點焦渴的土地連同城牆/同時受到了滋潤/滿山的綠色更加耀眼/人們 有着毫不驚恐的眼神」(《消失的朝那城》);

「他所注視的/是那次鎮壓反叛的勝仗/來這裡看風景/風景是沒有過多衝擊力的別無兩樣」《康熙曾在這裡注視》); 長城關在這裡/這只是它的倒影/冰冷而缺乏熱情/它是在通關的那一年/長出一口氣 氣貫全身/它是隨歷史而去/只留下夕陽下的磚石」(《長城關 埋在歷史中》);

「這是一種身姿和挺拔/是在一個絕對值得珍藏的時間/那架照相機看到的/或許只是英雄和浪漫/豫旺堡看到的/卻是一條路 長長漫漫/依舊連接在吹號者的腳尖」(《豫旺堡的城牆上》);

「秦渠在流動/流水嘩嘩/他是自秦而來的老者/於我們不離不棄/和我們共同侍弄着/生長並成熟的歲月和莊稼」(《靜默無言的秦渠》); 「舊時書院慢慢繁衍/讀書的聲音 聽來/神聖不可侵犯」(《舊時書院》)

……

詩人吟詠的歷史事件,人物,山川名勝等等,是寧夏的,也是全國的;能令寧夏人找到坐標,也能令天下人認識到寧夏的地位。在祖國的懷抱里,在中華的血脈中,在歷史的波浪上,寧夏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閱讀《給你一個寧夏》,不僅是激起了每一個寧夏人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喚起了寧夏人的存在感、位置感、坐標感,喚起寧夏人的坦然意識、危機意識、時不我待意識以及歷史使命感與當代責任感。

寧夏自古就是多民族交匯的地方。

烏氏戎、朐衍戎,是寧夏早期出現的少數民族。

烏氏戎,西戎之一,是生活在六盤山境內較早的戎族。此民族能農耕,善經商,特點比較明顯。大名鼎鼎的商人烏氏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風中的烏氏戎》中,詩人吟到:「講他們的故事/並不是太多/他們跑得迅急/我們只看到/牧馬的韁繩在風中輕輕哆嗦」,烏氏戎詩意地跑了,跑進了「最深的歲月」,跑進了史書,跑進了傳說。而詩人邱新榮則將烏氏戎拉回到了現代現實,「我們的目光緊緊追趕/試圖抓住他們的褡褳和瓦罐及歷史的脈絡」。因而,我們知道,曾經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烏氏戎」的民族,在這裡生活過,他們是我們的兄弟姐妹。

朐衍戎,西戎之一,主要活動在寧夏鹽池、陝西定邊一帶。期間與義渠戎雜處,在六盤山境內也有朐衍戎的活動。

在《朐衍戎》中,詩人吟到:「……啊 朐衍戎/一直把天上的星星當作自己的祖先」,「朐衍戎被稱為戎/並不感到十分傷心 沒有顏面/有自己的特色/他們十分自滿」。詩人用不多的詩句,將這個民族從神話與史實的雙重角度予以了表述,十分的準確、傳神。他們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後期也從事農耕。他們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他們像一道彩虹划過了歷史的藍天。他們不以被稱為「戎」這個帶有歧視色彩的名字感到尷尬與沮喪。

党項族,古代西北族群。屬西羌族的一支,亦稱「党項羌」。在《天西北有西夏》中,詩人吟道:「那裡有党項族的彪悍/有他們更加彪悍的黑馬/日夜兼程二百里/遠方 又有一座城市被攻下/被攻下的城市淚血雙流/西夏正日益強大」,党項人無疑是彪悍的,他們得到了大片的土地,尤其寧夏平原,在天時之後,又得地利,建立霸業,便順理成章。在《元昊王霸夢》中,詩人吟道:「已經不再滿足安於一隅/不再將割據視為男人的成功/一夢到天亮的是遍野的征服/是血在流是刀槍轟鳴/是普天之下的叩首拜服/是沿途的簞食壺漿恭迎/是所有對抗勢力的迎風而倒/是最低程度的天下三分」,元昊夢,党項人的夢,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然而,他們卻最終走進了歷史深處,不見了蹤影。「他們的離去/與主動被動沒有關係/一片土地割據太久/會有損大歷史睏乏的眼皮/文化習俗的割裂/也使他們的形象有些怪異」(《党項人 走進歲月深處》)。詩人告訴我們,民族間如果沒有文化的認同融合,是不會長久的。

匈奴,鐵勒,粟特,蒙古族……正是有了這多民族的相互融合,才形成了寧夏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

沒有歷史,就沒有未來。《給你一個寧夏》,繞不開的,是古代的文明。那些留在大地的遺址、磚塔、石窟,刻在石崖的岩畫,皆是人類古老文明的見證。 水洞溝遺址,是聞名中外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在《臨風水洞溝》中,詩人吟道:「臨風而聽/這裡乾淨得只剩下嘶鳴的秋蟬/最後那批離去的古人/早已走得很遠很遠/我們只是諦聽者/聽到那堆篝火熄滅於清晨後/我們的祖先 漸漸走遠。」祖先們為什麼起身離去?在詩人的想象里,先民們走向遼闊的大地,「走向東方的一股人流」,「走到了大海邊」;「走向西邊的一群人啊/直接走進了藍色的群山」;「北上的人們/耐力十足地走上蒙古高原」,水洞溝人走了,因此有了更多的人類遺址。

菜園子遺址,位於寧夏南部的海原縣境內。菜園村的先民,是從水洞溝遷移過去的嗎?在《在菜園子遺址》中,詩人說,「菜園子的先人們/越過清水河 葫蘆河/和那些高高的山脊/趕過熱鬧非凡的大集」,歷史有必然也有偶然。水洞溝與菜園村,一北一南兩個古人類文化遺址,為寧夏平添了幾分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磚塔與石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宗教場所。在《海寶塔的秋風》中,詩人吟道:「每年 來海寶塔/看那些金色的秋風/秋風 會從南北朝/徑直走到今」,四季輪迴,自然的腳步不會停留。秋風吹來了,海寶塔只會打個激凌,攏攏身上的袈裟,然後入定。詩人吟道:「時代的秋風吹過後/這裡 只有孤獨的鐸鈴/在念 念歲月晨昏/錯念赫連勃勃成海寶/誤讀湖中的塔影/為白雲中的塔影」,赫連勃勃為胡夏開國皇帝。在僧、俗的世界裡,「有海寶塔頑強的堅守/有經卷素食的吟誦聲」,還有農人們吆牛耕作的喧鬧聲。來海寶塔,能讓人在僧俗兩界的氛圍中沉入思考,獲得宗教的,世俗的,哲學、史學、文學的提升。

一首首詩讓我們知曉寧夏的前生與來世,也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有意有志在歷代前賢卓有建樹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作為。他們在「傾聽一塊土地的聲音啊」,因而詩人說,「一片土地語言豐富 表達深沉/它是從不輕浮的/沿歲月而下 充滿責任/養育過多少水流和春風/送走過多少逝去的人群/這樣的地方啊/表面上揚一點小小沙塵/骨子裡卻是似水柔情/它的花開 並不衰減自己的香濃/它的兒女走出去/一樣弄出屬於自己的風景」。

寧夏是富裕與美麗的,寧夏人民是幸福與快樂的。

以詩歌言說歷史,考驗的是詩人的詩才和識見。是詩,是史,讓寧夏人與天下人在寧夏這片熱土上共景共情。

這是詩人的力量,這是詩歌的能量!

寧夏是中國內陸最小的省份,有着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當我們面對着一處處古遺址,一個個熟悉卻不知其涵義的地名,不禁會問:這是哪裡?曾經發生了什麼?就如同我們發出的那個靈魂之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當我們通篇吟讀《給你一個寧夏》的一首首詩時,我們得到了答案。

詩人將寧夏放在幾千年漫長曲折的歷史中去審視,放在廣袤無垠的大範圍去思考,其意義深刻,影響深遠。

能夠使一個地域產生深遠影響的是人物,是事件。對走進寧夏、走出寧夏的各類人物給予客觀真實的評價評判,為當今的寧夏樹起了一座人物長廊。

皇甫謐乃朝那縣即今寧夏彭陽縣人,在《皇甫謐手中的針》中,詩人如此追溯皇甫謐的行狀與事跡:「皇甫謐手中的針觸扎到歷史的深層/扎到官場的骨節處/可以聽到外戚的叫罵武夫的暴跳以及宦官細細的嗓音」,皇甫謐不屑於做官,對官場不予逢迎,他醉心的是醫術的提高,治病救人;是鑽研文學,專業精進。詩人說:「西晉的皇甫謐 遠離官府/害上了一種病叫沉淫/沉淫在書卷中/自己的經脈上 沉淫着一根探求的針」。可以說,西晉時寧夏人皇甫謐就發動了一場無聲無息而又韌勁十足的「非暴力不抵抗運動」。皇甫謐值得後人尊敬。

刁雍,河北鹽山人。北魏時被任薄骨律鎮(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境內)將。在任期間,修建開鑿了一條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艾山渠。「刁雍堅實地走過去/開渠灌溉/平原上遍布他的足音/莊稼一茬一茬生長着/僅憑一條一條渠的喧騰歡鬧/刁雍便無法消失了/浪花 是他消失不了的化身」。(《刁雍留下的足音》)。吟詠這首詩,我們知曉,是刁雍開拓了黃河上游水運的歷史,刁雍所為,使這裡國庫充實,民戶富足。寧夏成了北魏西北邊鎮的重要糧食供應基地。 郭守敬是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在《郭守敬並未離去》中,詩人緬懷了郭守敬踏入寧夏土地,執行朝廷「欽命」的歷程:「那時這片土地是凋敝的/遍野都是飢餓的寒風/廢棄的溝渠四腳朝天/偉大的水流啊/怯而止步 在遠方呻吟/興旺的景象/早已無影無蹤」。郭守敬奉命而來,他走過的地方,古渠被疏浚,被夯實,被延伸。「郭守敬不曾離去/離去的是他疲憊的外形/他的靈魂一直守在這裡」,由此我們知道,郭守敬沒有離去,他修浚古渠,盤活了西夏故地寧夏平原的生機。

朱栴,一個悲情藩王。因「靖難」政變(朱元璋第四子從侄兒手奪位)的消藩政策,至藩王權力消弱,朱栴多次上書回京而不得,既無法回到出生地南京,也無法去往執政地北京,半生抑鬱。在《慶王朱栴的某個黃昏》中,詩人用鞭劈入里之詩筆,勾畫了朱栴的窘迫,對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這是過了夏天/秋天的某個黃昏/望着窗外的朱栴/看到 塞上已是秋意朦朧/一些濕氣漸漸褪去/他不感到風濕纏身/在葦州那裡多好啊/那裡沒有驚悸 只有好心情/百無聊賴的王爺生活/卻讓他感覺到一身沉重/金陵是越念越遠了/紫禁城裡的心思很深/客客氣氣的御旨端端正正/但他聽來 卻是冰冷 冷氣逼人」。失意的朱栴,博學多才,為寧夏編撰了第一部《寧夏志》,開寧夏修志之先河。「慶王朱栴坐在黃昏/眼前的一件事讓他十分開心/新修的《寧夏志》就在手邊/為此 他幹得十分真誠/人物濟濟不和繁華處比/但塞上風流/也是楚楚動人」。讀着這樣的詩句,翻閱一頁頁的《寧夏志》,解析寧夏曾經發生過的大事,總會不由地想起那個叫「朱栴」的藩王。

俞德淵,寧夏平羅縣人。詩人給這位同鄉先賢以高度的讚揚並致以崇高的敬意。走出寧夏的俞德淵,任高官擁肥差,卻不貪不腐,一生為官嚴正廉潔,剛正不阿。詩人說,「他很少在意自己/不在意兩淮鹽運使的官銜/不在意那曾是天下最富有的美官」。時光逾百年,當今天的那些為官一方的官員們,站在寧夏平羅頭閘堡南昌潤渠畔,讀着林則徐親自為俞德淵撰寫的墓志銘,「體用兼駭,表里如一」時,會不會多幾分自省? 同樣是寧夏本土的董福祥(青銅峽市峽口鎮任橋村人),邱新榮敘述十分謹慎。在《董福祥其人》中,詩人吟道:「他的故事不敢講/不敢講給別人聽/該交給歷史的早已交出/這裡 只留下了一些混沌/一些驚覺/一些膽戰心驚」。為什麼他的故事不敢講,皆因為其人生經歷複雜,曾募集團練,抗擊清軍、投降左宗棠。當他成為一枚棄子,革職回鄉,他一定心有不甘,依舊懷揣「守時待變,以圖再舉」的夢想。詩人秉承歷史人物要歷史地去看,詩人說,「不說打仗勇猛/不說護駕有功/不說臨陣權變/也不說臨機一動/只說秋天真是爽爽入骨/藍天上 飄着白雲」。終老家鄉金積堡(今寧夏吳忠)的董福祥,應該是他最好的結局吧。

「抗逆孤忠傲立城牆/攏着妻子手工縫製的披風/傷心的往事帶來驚恐/想起太多 會引起強烈的頭暈/孤注一擲 只為一城父老鄉親/他們是與他一起行走的/共同構築了格調硬朗的西部風情」(《抗逆孤忠》)。詩人致以孤身抗逆的蕭如薰最高褒獎。蕭如薰,明朝將領。萬曆年中,由世襲百戶任職寧夏參將,守衛平虜(寧夏平羅)城。萬曆二十年(1592)春,哱拜、劉東陽兵變,蕭如熏在無外援的困勢下奮力堅守城池,叛軍久攻不下,其妻楊氏(楊兆女)也大義相助,拿出簪珥首飾慰勞軍士,因平叛有功升任寧夏總兵。邊陲小城平羅因有了「抗逆孤忠」的名將而名留史冊。

僕固懷恩,唐朝中期名將,一個遭構陷而反抗的將軍。詩人在《僕固懷恩的背影》中,給予其深切的理解與同情,「僕固懷恩輸給了這種聲音/自詡強大的脊樑被打翻/不值分文/嘲笑的嘴臉湊過來/拋下了冰冷的嘲諷」。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反抗構陷,反抗昏庸,是對自我生命與尊嚴的最佳維護,是骨氣,也是一種忠誠。

有多少人在寧夏這片土地上建功立業,就有多少詩篇為他們樹碑立傳。《蒙恬開邊》《開渠的通智》《靈州有傅氏》《六盤山下的梁氏》《僕固懷恩的背影》《月光下的皇甫規》《元昊王霸夢》《康熙曾在這裡注視》……一個個人物,無不昭示着寧夏人傑地靈。

特定時期的人物、事件會推進、改變歷史的進程。詩人邱新榮對寧夏境內發生的歷史大事件,進行了清晰明了的闡述。

安史之亂是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的與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成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至德元載(756年)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在寧夏靈武繼位。一年後,收復長安與洛陽。在《靈武的那次登基》中,詩人對這次影響了大唐命運與歷史走向的事件,進行了精彩的描述:「已經沒有了強勢的大唐之風/靈武的那次登基/李亨 無法鬆弛自己的神經」。

因一次登基的帝王,寧夏靈武在中國歷史圖表中記下了重重的一筆。詩人吟道:「靈武的那次登基/權勢又一次悄悄聚攏/利益集團護衛的劍已經別有用心/靈武不再是河邊默默的小城/龍旗的飄揚使它短暫地享有了帝都之名」。國家不幸詩人幸,國家不幸有些小地方也幸。因為安史之亂,因為玄宗西狩中主動地放棄了他作為國君的責任與權利,因而有了李亨的登基,有了靈武的「帝都」之名。

「一支隊伍/走過萬里征程/在這裡相聚相擁/那些恍惚的山頭坐在遠處/看着沸騰喧鬧的人群/雲在天上飛着翅膀/久久地 凝視着這樣的場景」,(《在將台堡秋色》),詩人滿懷虔敬,播出了歷史的長鏡頭。一次秋天的會師,改變了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將台堡會師,是紅軍新曆程的開始,它將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的歷程碑上。

戰爭,是罪惡的淵藪。寧夏雖小,但由於其地處邊塞,許多民族在這裡棲居、開墾、融合、戰爭、生存與發展。幾千年的時間裡,這裡有爭戰,也有流血。因其戰爭也會使一個地方留下不能忘卻的名子。

在寧夏的戰史上,大宋與西夏之間三大戰役(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血流好水川》中,詩人進行了跨越時空的歷史憑弔:「時間 在野草上囂響了千年/血 依舊流在好水川/流在那些無名的白骨上/流在秋風的嗚咽裡邊」。詩人所悲憫的,有宋朝將士,也有西夏官兵。從大的方面看,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糾葛,是戰爭與和平交替下的必然反應。所以詩人說:「回不了家的亡魂/遊蕩在西部的大山/久久地悵望中原/卻不知中原已是舊時概念/大地縫合了傷口 /血脈相通 中華骨肉早已相連」。邱新榮的詩,再現了當年的那場戰爭的殘酷與血腥。今天的人們提到宋夏之戰,就會默念寧夏的隆德、彭陽之名。站在好水川的土地上,都會為古人獻一瓣心香。

詩人不僅寫古代戰爭,也為我們寫下現代戰爭。1933年,孫殿英部第41軍以奉命入青海屯墾為名,率軍進攻寧夏,意欲吞併西北。馬鴻逵、馬鴻賓、馬步芳、馬步青四馬聯合拒孫。在《孫馬之戰》中,詩人如此狀描戰爭場景:「孫馬在這裡相遇了/槍炮聲撞擊着槍炮聲/子彈飛過了驚恐的天空/田野荒蕪了/無人再打理那些翠綠的風景」。

戰爭留給大地的創傷,留給大腦的是永不可磨滅的記憶。詩人不僅寫下寧夏大地上民族間、同胞間的戰爭,也寫下了寧夏軍民共同禦敵的戰爭。

面對兇殘的日軍,寧夏軍人英勇頑強。詩人說,「退無可退/身後就是家園/家哪怕留下餘溫也是溫暖/那些迎風起伏的野草/和五月噴香的麥田/都使家園實際而豐滿/父母的蒼蒼白髮/兄妹的驚恐萬端/沒有什麼可以輕易失去/沒有什麼不使人決意死戰」。讀《綏西抗戰》一詩,讓我們重溫那段不可忘記歷史

在歷史事件中,起義從來爭議諸多的,對於帝王,起義是叛亂;對於起義軍,則是為爭取活命的出路。

在《高平的那次起義》中,詩人如此分析起義爆發的原因:「不需要過度稱頌它的輝煌/也無需用拔高的高腔/高平這次起義/壓迫 激起了憤怒的反抗」。高平起義的發動者與領導人是高平鎮(今固原市)人胡琛。詩人給予高平起義客觀中肯的評定,「高平這次起義了/馴順的人們/發現了自己無可取代的力量/他們吶喊着沖向遠方/沿途的勝利讓他們歡欣鼓舞/站起來後/他們意氣風發 理直氣壯」。一千五百多年前發生的高平起義,於今已經很遠,如果不是讀這一行行的詩句,有誰還知道在固原這片土地上,還曾發生過這樣因「壓迫 激起了憤怒的反抗」?

寧夏是一片厚土。在北地郡城(今寧夏吳忠市境內)起義並稱帝的《滇零父子》,割據一方的寧夏三水縣(今寧夏同心縣東南)人盧芳,歷時22年的蒙夏之戰(《蒙古滅西夏》)……詩人以理性之筆展現出發生在寧夏的一場場戰爭、起義、平叛,詩人讓我們知道,寧夏曾飽受戰爭摧殘,今天的和平得之不易。 讀史可知興替,詩人呈現給我們的教科書般的史詩。

寧夏真的有一個寧靜夏天啊/風在綠色中是歸巢回家/稻花香里簇着江南的魚蝦/寧夏是不用解釋的/它接受不了別人對自己的誇大/平平展展地伸展開原野/讓它的山巔掛一些晚霞/歷史也從開天闢地說起/說地理隆起 土地胸懷博洽/說古龍有着巨大的臉頰/古木連天的歲月/這裡不曾受到洪水的驚嚇/連天累月的乾旱季/這裡只聽到渠水嘩嘩……(《寧夏 寧夏》),一首首歌詠寧夏的詩篇,是詩人邱新榮奉獻給讀者的精神財富。[1]

作者簡介

牛撇捺,一九五七年出生,甘肅皋蘭人,退休職員,業餘文史愛好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寧夏雜文學會會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