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誰是康熙傳位雍正的唯一見證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隆科多

來自網絡的圖片

誰是康熙傳位雍正的唯一見證人?康熙晚年,儲位之爭愈演愈烈,各皇子早已忘記手足之情,狠辣手段層出不窮。康熙帝到底是否留下了遺詔?他真的傳位給四皇子了麼?遺詔是否被改過?英明如康熙帝也未曾想到,紫禁城內見證這一切的,只有一位大臣,他的身上更是充滿了疑點和謎題...... [1]

前引傳教士嚴嘉樂的信中寫道:胤禛登基後,皇十四子(允禵)奉召進京,「提出要看先帝的遺囑,企圖剝奪皇四子的統治權。他對九門提督(隆科多)嚴詞訓斥,因為此人是(先帝遺詔——譯者注)惟一的、可疑的見證人。如果不是皇太后(皇四子和皇十四子的生母——譯者注)出面干預,他就會殺了九門提督,從而自取滅亡。但皇太后第二年六月(雍正二月五月)也去世了。」該信反映出在華部分傳教士,特別是當時供職清廷的部分傳教士對雍正繼位的看法。信中稱隆科多「是(先帝遺詔)惟一的、可疑的見證人」,也就排除了所謂七位皇子共聆遺詔之說。否則,允禵奉召返京後,應就康熙帝傳位事首先質疑允祉、允禩等七位皇子,不會只對隆科多揪住不放。

看來,當時人們即已認為,康雍之際皇位傳承中,步軍統領隆科多是一位關鍵性人物。

據《清會典》載,步軍統領「掌九門之管鑰,統率八旗步軍、京營馬步兵,頒其禁令,以肅清輦轂……皇帝宿齋宮,列次舍以環衛……統領於附近城內直宿,翼尉一人、協尉、副尉各二人,於壇內直宿。」康熙帝於暢春園齋戒時,除去隆科多本人必須駐於近旁外,在其周圍擔任警衛者,也都是隆科多手下之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戌刻),康熙帝因心血管病突發猝死,臨終前很可能未留一言。首先接到近侍太監報告之人,當是步軍統領隆科多。康熙帝是於既在靜養,又在齋戒,因而幾乎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突然死亡,而儲君人選並未正式宣布,允遠在數千里之外的甘州。這樣一種十分特殊的狀況,將隆科多推至歷史舞台中心,使之扮演了一位決定王朝命運的角色:他將康熙帝猝死的消息首先通知哪位皇子,哪位皇子即可抓住這一瞬息即逝的良機,假造傳位遺旨,成為皇權的繼承者。

從事態發展分析,隆科多得到太監的密報後,嚴密封鎖這一消息的同時,立即通報胤禛。胤禛當機立斷,利用康熙帝始終不曾宣布皇位繼承人的事實,假稱隆科多已面受傳位遺旨,並通知眾皇子速至暢春園,告知他們康熙帝已死,隨後由隆科多宣布所謂傳位遺詔。秘密建儲計劃由此功虧一簣,胤禛出奇制勝,在隆科多率重兵擁戴下繼承皇位,康熙帝精心培養的皇位繼承人允禵,一變而為階下囚。

隆科多之所以在康熙帝猝死,皇位空懸的千鈞一髮時刻,倒向胤禛,一個重要原因是,允禩、允等人的支持者實力雄厚,其官階在隆科多之上者大有人在。即使他能協助允(或允禩)取得皇位,立下首功,也很難因此而在這個利益集團中居於首屈一指的地位。何況一廢太子後他與昔日反太子盟友逐步疏遠,甚至成為後者鄙視與嫉恨之人。相反,胤禛集團的勢力相對遜色,顯赫人物寥寥無幾,若能協助胤禛繼位,則將獲得新帝的恩寵。隆科多的這一目的,在雍正帝胤禛繼位初期確已實現,只是為時相當短暫。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初二日,川陝總督年羹堯上《會陳軍務事情請先具稿密呈折》,雍正帝在朱批的最後一部分寫道:

「再,舅舅隆科多,此人朕與爾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錯了,此人真聖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國家良臣,真正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希有大臣也。」

這時距康熙帝去世,不到兩個月,在此期間,隆科多究竟做了什麼事,竟得到如此之高的評價?惟有在新帝繼位問題上起到至要作用,隆科多才會突然之間,被新帝罩上「忠臣」、「功臣」、「良臣」、「當代第一超群拔類之希有大臣」等其他大臣所得不到的耀眼光環。

雍正五年(1727年)十月,朝廷公布隆科多所犯四十一款重罪,其一是:「妄擬諸葛亮,奏稱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時。」《清世宗實錄》卷62,雍正五年十月丁亥。此中反映出一些重要信息。

康熙帝臨終前傳位於胤禛之事,很可能是由胤禛與隆科多共同捏造,所謂遺詔,是由隆科多公布於眾,自然,這樣做是冒着被殺頭、滅族之險。胤禛繼位後,一度受到莫大寵信的隆科多恃功而驕,攬權過甚,逐漸引起胤禛的反感與警覺。至遲在雍正二年(1724年)、三年(1725年)之交,隆科多即應覺察到君臣關係的變化。按,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隆科多被解除步軍統領之任。另一方面,他目睹胤禛打擊允禩、允禟集團的各種舉措不斷升級,對於胤禛的心狠手辣與刻薄寡恩,有了深切感受和新的認識。從允禩等人的境遇中,他看到自己生死難卜的未來,既憂慮恐懼,又怨憤不平。於是,他奏稱受命之日,乃死期已至之時,以此表露出委曲與不滿。

如果隆科多是與七位皇子共同聆聽康熙帝傳位遺詔,相對於諸皇子而言,他只是一個次要角色,這種情形下,怎會產生因此而終究不免一死之念?況且胤禛已即位並獨攬大權,隆科多所擔風險,又從何而來呢?[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