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謁者
謁者(yè zhě),官名,古時亦用以泛指傳達﹑通報的奴僕。據傳春秋戰國時國君左右掌傳達等事的近侍,已用此稱。宋以前宦官職名有謁者,東漢有中宮謁者令、中宮謁者。北朝魏、齊有中謁者僕射。
基本信息
名稱 | 謁者 | 性質 | 官名 |
拼音 | yè zhě | 朝代 | 春秋戰國 |
基本解釋
官名。春秋戰國時國君左右掌傳達等事的近侍,已用此稱。
秦、漢屬郎中令(漢改光祿勛)。西漢定員七十人,東漢減半,以謁者僕射為主官。 東漢時,僕射秩為比千石;常侍謁者五人主殿上時節威儀,秩各為比六百石;給事謁者與灌謁者共三十人,掌賓贊受事,選儀容端正、適於奉使者任職,秩分別為四百石與比三百石。 魏、晉、南北朝沿置,凡引見臣下,傳達使命等事,均由謁者擔任。 僕射一官,晉朝廢置不常。 南朝梁、陳與北朝以謁者台為官署,設謁者僕射與謁者。 隋文帝省,煬帝復置,主官改稱謁者大夫,下設司朝謁者、通事謁者、將事謁者、謁者。 唐代不設,而中書省設通事舍人,實即隋之通事謁者。 官名。東漢大長秋屬官﹐有中宮謁者二人﹐主報中章。後魏﹑北齊有中謁者僕射﹐隋唐改稱內謁者﹐概以宦官充任。宋以後廢。 官名。使者的別稱。漢哀帝置河堤謁者﹐即派往地方主管水利的官吏。 官名。命名者的別稱。謁者本有奉使之職,故後世官名,或用"使者",或用"謁者"。漢有河堤謁者,掌防河事。光武帝在黎陽立營,以謁者監屯兵。東晉、南朝都水使者的屬員有河堤謁者、謁者之名,隋、唐尚沿用。 宋以前宦官職名有謁者,東漢有中宮謁者令、中宮謁者。北朝魏、齊有中謁者僕射。隋、唐內侍省有內謁者監、內謁者。四、古時泛指擔任傳達、通報的侍從。鳳凰山167號漢墓遣策5:"謁者二人",即此。
其他釋義
星名。 古時亦用以泛指傳達﹑通報的奴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