謗國讀音是bàng guó。意思是誹謗國政。[1]
[]
|
解釋
誹謗國政。
出處
《新唐書·李實傳》:「優人 成輔端 爲俳語諷帝, 實 怒,奏賤工謗國,帝爲殺之。」
誹謗一詞原為褒義。戰國中期,齊威王田因齊採納鄒忌進言,大刀闊斧整治吏治期間,立與人等高誹謗之木,上掛木牌,國人隸農,百官商賈均可對時政加以評點進言,書之於木牌之上,定期由官府收集木牌,直送齊威王處。由此,齊國官風大為改觀。此時,誹謗一詞實褒義也。
齊威王之後,齊國官場奢靡安逸之風倏忽復燃,誹謗之木越立越高,逐漸人不可及也,書牌進言事便成了天下笑談,由此,千百年後,誹謗一詞便為現世所用之貶義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