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謙是一個漢字,讀作,本意是指虛心,不自滿,不自高自大,《史記·魏公子列傳》和宋代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伶官傳(序)》均有記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謙

拼音; qiān

部首; 訁

五筆; yuvo(86版)yuvw(98版)

倉頡; ivtxc

鄭碼; suxk

字級; 一級字(編號2798)

平水韻; 下平十四鹽

總筆畫; 12

注音; ㄑㄧㄢ

結構; 左右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8C26

造字法; 形聲兼會意字

筆順編號; 454315112234

基本信息; 拼音:qiān

部首:訁

筆畫:12

五筆:YUVO

筆順編號:454315112234

統一漢字 U+8C26

詳細解釋

形容詞性 形聲。從言,兼聲。本義:謙虛,謙遜

謙,敬也。--《說文》。按,側重於內心上的恭順謹慎。

謙,遜讓也。--《玉篇》

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又,謙者,德之柄也。--《易·繫辭》

謙謙君子,用涉大川。--《易·謙》

皆謙而禮交之。--《史記·魏公子列傳》

謙得益。--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非苟為謙。--清· 劉開《問說》

又如:謙洽(謙虛和藹);謙光(雖謙抑而輝光益顯);謙沖(謙虛);謙克(謙遜自製);謙厚(謙遜溫厚)

動詞性; 1、通"嫌( xiān)"。嫌疑

貴而不為夸,信而不處謙。--《荀子·仲尼》

2、喪失

爵位不謙,田宅不虧。--《逸周書·武稱》

3、假借為"兼"。同時具備若干方面

齊君由謙殺之恐不辜。--《墨子·明鬼下》

4、通"慊"。滿足

此之謂自謙。--《禮記·大學》

常用詞語

1.謙誠 qiānchéng

[modest and sincere] 謙遜誠實。

謙誠待人。

2.謙沖 qiānchōng

[modest]謙虛。

念高危則思謙沖。--唐·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3.謙辭 qiāncí

[self-depreciatory expression] 表示謙恭的言辭。

4.謙恭 qiāngōng

[modest and courteous] 謙遜恭謹。

謙恭有禮。

5.謙和 qiānhé

[modest and gentle] 謙遜易接近。

6.謙謙君子 qiānqiān-jūnzǐ

(1)[a modest,self-disciplined gentleman]∶謙虛而嚴於律己的人。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易·謙》

(2)[a hypocritically modest person]∶現多指故作謙虛的人或事事謙讓的老好人。

俺這等謙謙君子,須不比泛泛庸徒。--元·無名氏《漁樵記》

7.謙讓 qiānràng

[modestly decline] 謙虛地禮讓或退讓。

8.謙慎 qiānshèn

[modest and prudent] 謙遜而慎重。

9.謙虛 qiānxū

[modest] 虛心,不誇大自己的能力或價值;沒有虛誇或自負;不魯莽或不一意孤行。

謙虛謹慎。

10.謙虛 qiānxū

[make modest remarks] 說謙虛的話。

謙虛一番。

11.謙虛謹慎 qiānxū-jǐnshèn

[modest and prudent] 形容待人處事小心而不自滿。

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12.謙遜 qiānxùn

[modest;unassuming] 不自大或不虛誇。

他十分謙遜;也不愛出風頭。

引申內涵

一曰"地中有山",指個體要自我減損,做到有功能忘,有功不伐。

二曰"衰多益寡,稱物平施",指個體要做到減有餘增不足,衡量物質多寡公平施予。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塝《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兼切,歉平聲。《說文》敬也。《玉篇》讓也。《增韻》致恭也。不自滿也。

又卦名。《易·謙卦》謙亨,君子有終。《釋文》䰞退為義,屈己下物也。《朱子·本義》有而不居之義。《史記·樂書》君子以謙退為禮。

又姓。見《字彙》。

又《集韻》或作嗛。《前漢·藝文志》易之嗛嗛。《師古注》與謙同。

又《司馬相如·封禪書》陛下嗛讓而弗發也。《史記》作謙讓。

又《正韻》胡兼切。與嫌同。《荀子·仲尼篇》信而不處謙。《注》言得信於上,不處嫌疑,使人疑其作威福也。

又《集韻》《正韻》$苦簟切,歉上聲。安靜貌。《禮·大學》此之謂自謙。《注》謙讀為慊。慊之言厭也。《朱傳》謙,快也,足也。《韻會》謙與慊通。

又《字彙》苦劫切,音怯。大學義同。朱子讀。 《六書統》一作竨。[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