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謹慎性原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謹慎性原則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謹慎性原則也叫謹慎性要求,是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之一,指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着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如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貨或者返修等。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需要企業在面臨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例如,要求企業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對售出商品可能發生的保修義務等確認預計負債等,就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

謹慎性原則的優缺點

優點:

有利於進一步擠去資產和利潤中的水分,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準確可靠的會計信息;

有利於做出準確的經營決策;

有利於保護債權人和小股東的利益;

有利於企業近期少交所得稅,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有利於對其他基本會計原則的適應性進行修正。

缺點:

確認與計量難度較大;

計提被濫用;

對減值準備的再確認缺乏權威性;

有的資產按歷史成本計價,有的資產按市價計價,缺乏一致性。

謹慎性的應用

謹慎性的應用不允許企業設置秘密準備。如果企業故意低估資產或者收益,或故意高估負債或者費用,則不符合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要求,損害會計信息質量,扭曲企業實際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對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這是不符合會計準則要求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