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譚公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譚公廟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灣仔區的香港仔海傍道尾。該廟屬道教廟宇,是路環香火最盛的廟宇,建於清同治年間,即1862年。廟內除供奉譚仙聖外,更加置有一隻由鯨骨雕制而成的龍舟,是一件已有百多年歷史的文物。廟內的「魚骨舟」為鎮廟之寶,據說摸過鯨骨會行好運,故善男信女進香後必順便摸一摸龍骨。而在廟外一塊刻有《鵝》字的巨形靈龜石,亦為區內一個特色標記。 [1]

中文名稱: 譚公廟

外文名稱: Tan Gong miao

地理位置: 香港仔海傍道尾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AAAA級

著名景點: 譚公廟

類 別: 道教廟宇

建築時間: 1862年

景區類型: 人文景觀、歷史景觀

周圍景點: 香港筲箕灣澳門路環譚公廟

建議遊玩時長: 4-5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建廟由來

譚公廟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廟內供奉的譚公,原名譚仙(公元1260年——公元1368年)。據民間傳說,他原是元朝(1260-1368年)時廣東惠東地區的牧童,自幼天生異稟,十二歲得道,成年之後在惠州九龍山修行,死後多次顯靈都化身為小童,幫助漁家治病和預測天氣,故被奉為漁家的保護神。譚公廟開廟的時候,漁民送來一條逾二米長的鯨魚骨,後來這條"龍骨"製成"龍舟",並裝配上龍頭、龍尾、錦旗、羅傘、稍公、撓手等,被視作"鎮廟之寶"。據記載,譚公「每杖履出山,一虎隨之」,今廟內牆上亦畫有虎。《惠州府志》卷四十四《人物篇-仙釋》有關於他的記載。路環十月初五街有譚倦聖廟,每年四月八日(農曆)為紀念他的節日(見譚公誕)。

歷史文物

廟內有兩件歷史文物,其中有一隻全長四尺,由鯨骨雕制而成的龍舟,是一件已有百年多歷史的文物。此龍舟為當年開廟時,漁民所贈的,後裝配有木製的龍頭、龍尾、錦旗、羅傘、鑼鼓、艄公及撓手等,使龍舟更栩栩如生,更被視為「鎮廟之寶」。據說摸過鯨骨會行好運,故普男信女進香後必順便一摸龍骨。另一件歷史文物就是譚公廟旁的一塊碑石,刻於清道光七年(即公元一八二七年),碑石上刻的是香山縣政府勒石永禁舟師兵役濫封索擾漁船的規定。廟側有一通近二百年的「過路環勒石曉諭」碑,記錄當地民政管理歷史。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許多港澳居民都前來進香祈福,搭大棚演出神功戲。

旅遊景觀

廟前地介紹

譚公廟前地是指譚公廟前的一片廣闊空地,位於路環島東南部。它一方瀕臨[[海濱],與橫琴島隔海相望;另一方綠樹環繞,環境優美且清靜,是路環島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旅遊勝地,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休憩區。每逢節假日,會有許多本澳的居民驅車前來遊玩,遊人也喜歡在此駐足,清新的空氣,怡人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值得留意的是立於廟旁的一塊極具歷史價值的「路環勒石曉諭」石碑,此碑是清道光七年,即1827年由清政府頒布,以禁止官兵向途經當地的漁民勒索的告示。石碑原位於中街,1980年重整工程時才搬來此處。廟的另一旁有數塊大石,石上列有巨形的「鵝」字,此字乃模仿中國大文豪蘇東坡所書之「鵝」字,以一筆寫成。此外還有路環老居民、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名譽主席楊輝先生手書之「忍讓」二字。旨在宏揚中國人的美德,同時亦可令遊人從中感受到那股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

在譚公廟對面的海岸,有一塊路環出名的奇石,狀似烏龜,正緩慢地向岸上攀爬,形態逼真,栩栩如生,被稱為「大靈龜石」,多年來吸引了無數遊人觀賞,成為了路環的一大名勝。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譚公誕,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都會在該前地搭起一個巨型戲棚,聘請香港出名的粵劇戲班前來演出神功戲,包括任劍輝、白雪仙的「仙鳳鳴」,麥炳榮、鳳凰女的「龍鳳」,龍劍笙、悔雪詩的「雛鳳鳴」,林家聲的「頌新聲」以及羅家英、汪明荃的「福升」等,演出一連數日,場面熱鬧非常,吸引了許多戲迷前來捧場。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