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谷姓, 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28位,在2007年和2010年中國姓氏排行第144位,人口較少,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08%。谷姓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河北、山東、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約占中國漢族谷姓人口的66%。
姓氏源流
1、出自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他們都是黃 帝的後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後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於秦谷,後來成為秦國和谷國(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後代開始以谷為氏。谷國後被楚國吞滅,其王族後裔子孫及國民中多以國名為姓氏者,稱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2、出自姬姓,他姓改姓而來。據《鼠璞》所載,古代有郤姓,唐叔虞後代,後去掉邑旁改為谷姓。
3、出自植物名稱,出自古代農耕氏族部落,屬於以農作物名稱為氏。
古代有一些部落,農業相對比較發達,他們以能種出優質的穀子為驕傲,古代將穀子稱為粱,所以善於種植「粱」的氏族首領就用「谷」命氏,其後裔子孫遂稱谷氏, 後省文簡化為單字姓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4、以封地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於夾谷,他的後代於是以國為姓,稱為谷氏。
5、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的時候,代北複姓有谷會氏,為鮮卑族,進入中原後改為單姓谷;出自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鮮卑拓拔部,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吐谷渾氏、谷渾氏。 在北魏 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文化上漢化改革政策,吐谷渾氏、谷渾氏部落中人改為漢字單姓谷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② 據《唐書》所載,唐代有「九經書庫」之稱的谷那律,複姓谷那,本來是東夷人,後來他的後代都改姓單姓谷。谷那律,?~650年待考,魏州昌樂人(今河南濮陽南樂),在唐朝貞觀中期升遷為國子博士,博通群籍,宰相褚遂良稱其為「九經書庫」。後來的「盛世鴻儒」孔穎達在奉詔撰寫《尚書正義》之時,谷那律也是參與者之一,官至諫議大夫兼弘文館學士。在谷那律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當中,多省文簡改複姓谷那氏為單姓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③ 今彝、漢族、土家、滿、蒙古、回、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6、出自地名,出自古代穀梁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出自古代穀梁城,居住地先民以地名為氏。古代有個古博陵郡(今河北安平、安國等縣),在郡中有個穀梁城(今河北 安平),居住在那裡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稱穀梁氏。在古代,「谷」是「谷」的繁體字,同音通用,故又稱穀梁氏。
春秋時期以後,穀梁氏逐漸省文簡化演變成單姓谷氏、梁氏,世代相傳至今。
穀梁氏的代表人物為穀梁赤,戰國時期魯國人,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子夏(卜商)的弟子,他撰著有著名史書《穀梁春秋》,今稱《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傳》,是一部對《春秋》的註解。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對《春秋》的解釋口頭傳給穀梁赤,穀梁赤將其記錄下來,編纂成書,即《穀梁春秋》。 史學界一般認為,《春秋穀梁傳》最初只有口說流傳,至西漢時期才最終成書。
春秋穀梁傳》為今文經學派代表著作,起述於魯隱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終記於魯哀公姬將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文筆體裁與《春秋公羊傳》相近,皆以問答形式解經,側重傳《春秋》之「義理」。今史學界大多認為,其持論比《春秋公羊傳》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7:出自蒙古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沈谷氏,亦稱徹穆袞氏、沈佳氏、申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族,以姓為氏。
金國被蒙古、南宋聯手攻滅後,山只昆部族被裹掠歸入蒙古,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
在明、清之際後金政權建立之時,蒙古族山只昆部即歸附佟•努爾哈赤,改稱沈谷氏,滿語拼音為Cemgun Hala,其後即已冠漢姓為谷氏、沈氏、申氏、穆氏等。
8、出自滿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喀爾庫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夾谷氏部族,滿語拼音為Karku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所改漢字姓多為谷氏。
9、出自鄂溫克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通志》記載:
鄂溫克族吳扎氏,以地為姓,世居吳扎拉(今黑龍江左岸俄羅斯烏扎拉山下)。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拼音為Uja Hala、或Wuza Hala,漢義「穀物」。
鄂溫克族、滿族吳扎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字姓為谷氏、吳氏等。 [1]
得姓始祖
比如:伯益。一作伯翳、大費。顓頊玄孫,父親為皋陶,系夏朝東夷族首領。長於畜牧、狩獵。舜時被任為虞(掌管山澤之官)。後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賜姓嬴。後被選為禹的繼位人。禹死後,在奪權鬥爭中,被啟攻殺。西 周時,其裔孫非子善於養馬,被周孝王封於秦地(今甘肅省清水東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孫中,有一支就以地為氏,稱谷姓。並尊伯益為其得姓始祖。
谷姓郡望
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後置郡上谷。相當於今天的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懷來縣東南。
谷姓堂號
恩威堂:漢朝谷郎官大中大夫。交南這個地方發生叛亂,谷郎於是率軍征討,恩威並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平息了這場叛亂。於是谷郎被拜為九真太守(在今天的安南河內一帶)。此外,谷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經庫堂」、「上谷堂」、「築益堂」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