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豆腐坊(王德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追豆腐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豆腐坊》中國當代作家王德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豆腐坊

小時候,村裡有一個豆腐坊。在豆腐坊里,村民們是可以直接用豆子換豆腐的,特別是在青黃不接的春天。那時候,我還在上小學。常到豆腐坊去玩兒,為的是能夠時而混口剛出鍋的熱乎豆腐吃。

豆腐倌兒姓李,個頭兒不高,穿一身除了油漬已經看不清什麼顏色的衣服。無論冬夏,總是戴着一頂破氈帽。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鏡,厚厚的鏡片讓人們根本無法洞穿他的思想。兩撇鬍子,亂蓬蓬地向前生長着。幹活兒頭上出汗時,他就順手揩一下,然後把手在那個掉了口袋兒的油漬麻花的圍裙的裙擺上蹭一蹭。

李豆腐倌兒做的豆腐是村子裡的一絕 。豆腐坊是坐北朝南的兩間大房子,就在大隊部的旁邊。房子一進門,迎門的地中央便是一盤石磨。一個用土坯搭成的台子上擺放着一個木製的圓形磨盤,磨盤的上面是兩扇石磨,磨盤的邊沿兒上有一個直徑五厘米的洞,洞下面是一個接豆漿的桶。

一頭被蒙着眼睛的驢子拉着石磨轉動着,時而屁顛兒屁顛兒地奔跑。乳白的豆漿就沿着磨扇的邊緣流到磨盤裡,最後匯集到磨盤上的小洞,流到下面的桶中。

立刻,瀰漫在空氣中的豆子的腥味兒,豆腐倌兒的汗臭味兒,驢子的屎尿味兒,和屋子裡的灰塵一起,形成了一種天然的味道,這就是豆漿的加工過程。

豆漿磨好後,要把生豆漿放到大鍋里熬製,用於熬製豆漿的大鍋就安放在豆腐坊的裡間兒。

豆漿一桶接一桶地磨出來,一桶接一桶地倒入到大鍋里,大鍋下面的烈火始終燃燒着,不停歇。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因為磨好一桶豆漿倒在鍋里熬製,下一桶豆漿還在磨製當中。這樣,大鍋里的豆漿就忽冷忽熱,在冷熱交錯中反覆沸騰,直至最後豆漿磨完,把所有的豆漿都放在大鍋里,再一次集中火力進行熬煮。


在那個火紅的年代,豆腐坊的燃料都以秸稈為主。大火熬製,總是鍋上面的豆漿還沒有完全燒開,鍋底下的卻早已燒糊了,所以豆漿總是有一股子串煙的味道,現在我們叫它「煙火味」。而恰恰是這種「煙火味」,把豆腐倌兒的感情注入到豆漿里,中和掉了大豆的腥味,呼喚着人們的味蕾。

接着鍋台的是一口大缸,缸的上面是一個從房樑上吊下來的正方形的十字架,十字架的四角上吊着紗布的四個角兒,形成一個麻布包,用於過濾豆漿。好像,中國的古老文明也是在上帝的指導下完成的,豆漿的過濾過程就是很好的例證。因此,外國人不會做豆腐,可不可以說是對上帝的不恭呢。

經過一段時間的熬製後,再把豆漿舀到這個大的紗包里,紗布包下面是一口缸,經過過濾的豆漿就汩汩地流進缸里,滿屋飄蕩着豆漿的香味。

豆腐倌兒用手抓住那個紗布包上的十字架,來回晃動着,把紗布包里的豆漿弄乾淨,最終還要用兩根綁在一起的橫木棍把紗布包夾起來擠干,紗布包里只剩下乾乾的豆腐渣了。豆腐渣卻是一種好東西。那時,生產隊裡有大牲口,總是把這些豆腐渣和豆餅拌成飼料給牲口吃。有時豆腐倌兒也把這些豆腐渣悄悄地送給一些村民,弄一些蔥姜蒜等佐料炒一炒,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小豆腐,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

由於豆漿在大鍋的熬製過程中串煙,所以豆漿里瀰漫着一種「糊糊」的味道,但過濾出來的豆漿卻是純正的芳香。

點豆腐是一門兒技術。人們常說,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一點兒都不假。我從《白毛女》里知道,滷水是一種毒藥,楊白勞喝了就被毒死了。但在豆漿里輕輕點上一點兒滷水,攪拌均勻,豆漿立刻就凝固成了豆腐腦兒,又成了另一種美味。


在把豆漿點成豆腐腦兒之前,有人會把豆漿上面漂着的一層油脂挑起來自己留下,那是豆漿里的精華。挑過了上面那層油脂以後,那個豆腐就不好吃了,不香。

把豆腐腦兒放到大豆腐的定型模具中,按着大豆腐的比重,包好壓實,一定時間以後就是大豆腐了。干豆腐則複雜一些,主要是在模具中鋪上紗布,然後舀上一層豆腐腦,再鋪一層紗布,再舀一層豆腐腦,再鋪一層紗布,循環往復,直至最後把紗布蒙好,定型壓制。

李師傅是個老實人,因為孤身一人,絕不會偷公家的豆子往家裡拿,但村子裡的孩子們卻都受過他的益。到豆腐坊去玩兒的時候,他總是在豆腐出鍋後,切上一塊放在水瓢里,倒上一點兒醬油或者農村的大醬給孩子們吃。那種時代,人們大都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豆腐館兒能把豆腐切出來一塊給來豆腐坊玩兒的孩子們吃,就足以體現了老人家對鄉親的重視,對生命的尊重。因為,他和這些孩子們無親無故,所以,那種味道是一種永恆的記憶,美得很純粹。

李師傅的豆腐遠近聞名,他的為人也遠近聞名。

今天的豆腐製作早已不再這樣複雜。機器磨製,機器熬煮,機器定時,整個製作過程滿是技術,又好像沒有什麼技術。點豆腐也不再用滷水而改用石膏,省去了好多的風險。

機器製作,雖省去了人力畜力,卻增加了鐵鏽的味道。雖提高了勞動效率,但失去了人文情懷,失去了豆腐製作過程中的微量元素的撞擊,豆腐也變了味道。

還是原先那種豆腐的味道好,一飄就是幾十年,至今不能忘記[1]

作者簡介

王德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