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豫讓刺趙襄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豫讓

來自網絡的圖片

豫讓刺趙襄子《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第二十六記載着的「士為知己者死」的典故。豫讓是晉國人,是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躋身智伯門下後受到尊寵,稱他為國士。智伯伐趙襄子沒有成功,被趙襄子戰敗身亡。豫讓改名換姓,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趙襄子未遂後終於被捉,豫讓知道非死不可,於是懇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讓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趙襄子答應了要求,豫讓拔劍連刺衣服三次,然後自殺。 豫讓成為比荊柯刺秦還要早若干年的」趙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1]

第一次刺殺,由於豫讓殺氣太過暴露,被趙襄子發現,衛士拿住豫讓,趙襄子卻制止說:「這是一位義士,我只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因為智伯(豫讓的主人,被趙襄子殺死)死後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趙襄子把豫讓釋放了。

豫讓刺趙襄子

豫讓之歷史評價

江淹:「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韓國趙廁,吳宮燕市,割慈忍愛,離邦去里,瀝泣共訣,抆血相視。」

胡曾:」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橋上行人過,誰有當時國士心?「

周曇:「門客家臣義莫儔,漆身吞炭不能休。中行智伯思何異,國士終期國士酬。」

徐鈞:「君侯待我異中行,宗祀何期遽覆亡。一死誰言無所為,主知深處自難忘。」

張孟兼:「豫讓橋邊楊柳樹,春至年年青一度。行人但見柳青青,不問當時豫讓名。斯人已往竟千載,遺事不隨塵世改。斷碑零落野苔深,誰識孤臣不二心。豫讓橋,路千里,橋下滔滔東逝水。君看世上二心人,遇此多應羞愧死。」

殷嶧:「臥波虹影欲驚鷗,此地曾聞手椹愁。山雨往來時漲涸,岸花開落自春秋。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憑一劍酬。返照石欄如有字,二心臣子莫徑由。」

李孚青:「女為悅己容,士為知己死。壯哉一豫讓,乃能達斯旨。吞炭復漆身,忠烈忘妻子。國士與眾人,豈曰可方比。斬衣志未成,報智亦足矣。荒橋舊址空,流水只如此。至今太行雲,猶作劍鋒氣。」

姚慶恩:「一望旌旗雜戍譙,寒沙莽莽路迢迢。長虹貫日荊軻水,滿馬悲風豫讓橋。台上黃金能買士,樽前紅粉可憐宵。感今撫昔蒼涼甚,惟有詩情未寂寥。」

計東:「秋盡蓬山慘不驕,流泉夾岸夕陽遙。傷心國士酬恩地,瘦馬單衫豫讓橋。」

王葆謙:「俠腸烈膽矢精誠,只為報仇不為生。今日試聽橋畔水,淙淙猶似剁袍聲。」

八九先生:「颯颯西風起,佇立悼豫讓。再尋三躍處,猶聞俠骨香。壯士死知己,青史留華章。不見後繼者 ,惆悵復惆悵。」

方孝孺:「扶危於未亂,而捐軀於既敗者,不足以當國士」。

趙翼:「自戰國豫讓、聶政、荊軻、侯嬴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

田中芳樹:豫讓這個人,也是刺客的一種典型,不為自己個人的利益,只是單純地為了報恩,也算是一種獨特的悲壯美學。[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