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貔貅 -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形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貔貅 -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形象

貔貅(pí xiū),別稱"辟邪、天祿、百解",俗稱"貔大虎",是中國古書記載和民間神話傳說的一種兇猛的瑞獸,與"龍"、"鳳"、"龜"、"麒麟"並稱為五大瑞獸。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貔貅是有六隻腳的猛獸。《清稗類鈔·動物·貔貅》記載:貔貅的外貌形態像老虎,或者說像熊,毛色是灰白色的。貔貅身形如虎豹,首尾似龍狀,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長有一對羽翼卻不可展,且頭生一角並後仰。在古時是分一角或兩角的,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貔貅造型多以單角為主。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貔貅

別名; 辟邪、貔大虎

神話體系; 中國神話

形象特徵; 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龍狀,其色亦金亦玉

引申含義; 辟邪,鎮宅等

形象地位; 古代五大瑞獸之一

歷史淵源

貔貅形象的藝術作品上可追溯到漢代,多為帶翼的四足獸,其造形可能傳自西亞。貔貅曾為古代兩種氏族的圖騰。傳說幫助炎黃二帝作戰有功,被賜封為"天祿獸"即天賜福祿之意。它專為帝王守護財寶,也是皇室象徵,漢武帝將其封為"帝寶"。

先秦,《逸周書·周祝》記載:""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為可服?"

戰國時期,《禮記·曲禮》記載:"前有摯獸,則載貔貅"。

漢代,《小爾雅·廣言》記載:"辟,除也。" ;《急就篇》記載:"射鬾辟邪除群凶。"唐顏師古注:"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辟邪是神獸的名字);《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司馬貞索隱:"此六者猛獸,可以教戰。"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4000多年前,黃帝馴養虎、豹、貔貅(大熊貓)等威猛動物為軍隊衝鋒陷陣,在阪泉(今河北省涿鹿縣)戰敗了炎帝);《漢書》"西域傳"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犀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祿,兩角者稱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有兩隻角)。

唐代,《王氏神道碑》記載:"赳赳將軍,豼貅絕羣";《晉書·熊遠傳》記載:"命貔貅之士,鳴檄前驅"(貔貅用來比喻勇猛的戰士)。

元代,《西廂記》第二本楔子記載:"羨威統百萬貔貅,坐安邊境"。

明代,《送袁環中(袁可立子)督寧遠餉》記載:"以供貔貅用,騰驤月不同" ;《三國演義》結尾詩詞記載:"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

清代,《紀事》記載:"乘賊不及防,夜進千貔貅"(這裡的貔貅用來比喻勇猛的戰士)。

民國,《清稗類鈔·動物·貔貅》記載:"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遼東人謂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貔貅的外形像老虎,或者說像熊)

現代,《讀史》詩之七記載:"綠林家世擁貔貅,乳臭兒郎據上流。"

文化特色

貔貅舞

每逢新春元宵佳節或喜慶之日,廣東湛江的吳川市梅菉頭的群眾都要舞貔貅舞,或配合國技武術隊伍和各式飄色,共同遊行表演慶賀節日,以祈福驅邪,保佑平安。

故宮藏品

玉辟邪,漢,長13.2厘米,寬4.8厘米,高8.6厘米。玉料青褐色,圓雕異獸,臥狀,圓目,張口,頭頂有角,身有翼,長尾。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與貔貅有關的文學作品有:南宋女詞人徐君寶妻的詞《滿庭芳·漢上繁華》,京劇《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等。

影視形象

與貔貅有關的影視作品有:電視劇《人龍傳說》《神探狄仁傑3》,電影《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大魚海棠》等。

遊戲形象

與貔貅有關的遊戲作品有:《夢幻新誅仙》,網頁遊戲《盜墓筆記》,手遊《有獸焉》等。

關係說明

貔貅與"龍"、"鳳"、"龜"、"麒麟"並稱為五大瑞獸(或稱"五大靈獸")。

形象評價

貔貅有嘴無肛,能吞萬物而不泄,納食四方只進不出,可招財聚寶。(《中國翡翠雜誌》評)

貔貅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產物,作為祥瑞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之一,其造型形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更替,在中國大地上歷劫不衰,形成極具民族特色,而且深入民心,群眾基礎極為深廣的藝術形態。在數千年的風雨歷程中,貔貅集眾多審美需求於一體,形式日臻完善,不僅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積澱,凝聚着中華民族的造物智慧,彰顯出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徵,成為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融合的具有典型性的造型形態符號,以旺盛蓬勃的生命力,昂首挺胸地步入信息時代。 (戚序和袁平《中國傳統貔貅造型的文化寓意解析》評)[1]

參考文獻

  1. 貔貅的寓意是什麼?, 360國學 ,201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