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貝母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貝母蘭原圖鏈接

貝母蘭,中藥材名。本品為蘭科植物傘房貝母蘭的假鱗莖或全草。全年可采。功能主治為:清熱止咳,止血定痛,接骨。治支氣管炎,感冒,骨折,軟組織挫傷。①《文山中草藥》:止血,定痛。治外傷出血。②《雲南中草藥選》:接骨,續筋,清熱,止咳。③《貴州藥植目錄》:清熱潤燥,生津止咳。[1]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貝母蘭

拼音名:Bèi Mǔ Lán

英文名:pseudobulb of Corymbose Coelogyne

別名:石巴蕉、對葉果、果上葉、止血果、小綠芨

貝母蘭[c646-fyrwsqi0837218.png 原圖鏈接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elogyne corymbosa Lindl.[C.punctulata Lindl.]

出處

出自《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傘房貝母蘭的假鱗莖或全草。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蒸後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傘房貝母蘭,多年生附生草本,高20-30cm。氣生根須狀,淺黃褐色。莖橫走,分節,呈竹鞭狀,節上生球狀假鱗莖,肉質、卵形,有棱,直徑15-30mm,綠色,光滑無毛。每一假鱗莖頂端生葉兩片,革質,厚而脆,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8-15cm,寬2-3cm,全緣,兩面平滑無毛。總狀花序頂生;花梗上有數枚鞘狀苞片;花白色,直徑約3cm,左右對稱,唇瓣上有黃斑。果長橢圓形,長約2cm,具三棱,種子細小,黃色,鋸屑狀。花期3-5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附生於海拔1300-3100m的山坡林中樹上或溝邊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貴州西藏等地。

性味

辛;甘;涼

歸經

肺;腎經

野生貝母蘭原圖鏈接

功能主治

清熱止咳;止血定痛。主支氣管炎;感冒;骨折;軟組織挫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文山中草藥》:止血,定痛。治外傷出血。

2.《雲南中草藥選》:接骨,續筋,清熱,止咳。

3.《貴州藥植目錄》:清熱潤燥,生津止咳。[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貝母蘭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貝母蘭中醫世家 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