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學分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貝類學分會成立於1981年,現作為分會隸屬於中國動物學會和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掛靠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目前共有會員686人,遍布國內科研、高校和生產單位。
本學會的宗旨
是建立海內外貝類學[1]研究人員的學術交流渠道,促進我國的貝類學研究更快更好地發展。
研究方向
貝類學分會的研究範圍涵蓋古貝類和現生貝類(陸生貝類、淡水貝類、醫學貝類和海產貝類),涉及的研究方向有:古貝類進化與環境變遷,現生貝類的形態、區系、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遺傳育種及其安全性,病害,養殖與生態環境等。已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促進了我國貝類學理論和相關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第九屆)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秘書長介紹:
主任委員:張國范
副主任委員:方建光 包振民 吳小平 楊紅生 周曉農 何才煥
秘書長:闕華勇
現任(第十一屆)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秘書長介紹:
主 任委 員:包振民
副主任委員:方建光 劉保忠 吳小平 宋林生 林志華 周曉農 柯才煥 闕華勇
秘 書 長:闕華勇
通訊地址:青島南海路7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相關資訊
淡水中心楊健研究員參加中國貝類學分會學術討論會
10月10-12日,以「貝類與『一帶一路[2]』戰略」為主題的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第十八次學術討論會在西安召開。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楊健研究員、陳修報博士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上,作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楊健研究員應邀作了「淡水貝類觀察—一項基於背角無齒蚌15年的研究探索」的大會報告,從針對漁業生態環境基於背角無齒蚌的原位被動監測技術,基於「標準化」背角無齒蚌的移殖主動監測技術和「模式動物」毒理學評價技術,以及上述監測和評價專用「標準化」背角無齒蚌人工繁育及種群建立等基礎研究4大方面,詳細介紹了他帶領科研團隊歷時15年,研究和探索創新性「淡水貝類觀察」生物監測體系的過程和取得的突破。陳修報博士作了「『標準化』背角無齒蚌對鎘的積累動態及亞細胞分布」的專題報告,介紹了在重金屬生物積累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
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貝類學分會成立於1981年,是我國專業從事貝類學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學術團體。本次會議設置8個專題:組學與功能基因、遺傳育種、種苗繁育與養殖技術、生理生態與環境毒理、免疫與病害防控、生物多樣性與進化、淡水貝類、醫學貝類,共有來自中國水產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高校和生產單位的365名代表參會,擇優確定了4個大會報告、73個口頭報告和74篇牆報。
參考文獻
- ↑ 貝殼類生物也許是地球上最奇特的物種了,它們幾乎是「活化石」,搜狐,2020-10-04
- ↑ 「一帶一路」的八大特徵 ,搜狐,2019-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