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貝納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貝納胞是1900 年法國物理學家貝納 (Henri Bénard, 1874–1939) 在實驗室內自下而上加熱一個液體薄層時所發現的對流中所形成的閉合單體[1]


中文名:貝納胞

外文名:Benard cel

應用學科:大氣科學

定 義:緩慢加熱產生的貝納對流單體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貝納胞

英文名稱:Benard cell

定義:實驗室內在自下而上緩慢加熱產生的貝納對流中所形成的閉合單體。

應用學科:大氣科學


介紹

貝納胞是 1900 年法國物理學家貝納 (Henri Bénard, 1874–1939) 在自下而上加熱一個液體薄層時所發現的對流形式, 它與太陽表面的 「米粒」 不僅具有外觀上的相似性, 而且在生成條件上也一度被認為是相同的, 因為兩者都被認為是在重力浮力的共同作用下由對流運動產生的。


形成機理

粗看起來 [2] , 這是一個展示不同尺度物理現象之間相似性的漂亮結果。 但這種相似性卻在 1958 年遭到了嚴重質疑, 因為人們發現在貝納胞的形成過程中, 一個曾經被忽略的因素——液體的表面張力——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為了證實這一點, 科學家們甚至在 「阿波羅 14 號」 (Apollo 14) 登月飛船的無重力環境下進行了貝納胞實驗, 結果發現在重力和浮力都不存在的環境下依然可以出現貝納胞, 它的幕後推手是表面張力。 這一結果不僅打破了對貝納胞的傳統理解, 而且直接削弱了它與太陽 「米粒」 之間的可比性, 因為在太陽表面極端稀薄的氣體環境裡並不存在表面張力, 因此 「米粒」 的形成機制與貝納胞起碼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 這段插曲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說明在太陽物理學的研究中存在很多微妙的地方, 只有很仔細地考慮到太陽環境的特殊性, 才能避免似是而非的理解。

視頻

參考文獻

  1. | .科學松鼠會,引用日期2013-12-19
  2. [盧昌海.《10 RILLION YEARS FROM PAST TO FUTURE THE STORY OF THE SUN》.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08 :12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