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財政職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財政職能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財政職能是指財政作為國家政府分配社會產品、調節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所具有的職責和功能,是由財政本質所決定的財政所固有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中國社會主義財政的職能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職能和社會主義財政本質密切聯繫,並受它們制約。財政通過分配與國民經濟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而表現出自己的功能,並獲得一定的效果。社會主義財政職能具體運用的效果,就表現為社會主義財政的作用。財政職能有下列的不同階段與不同說法。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財政職能的體現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的財政職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經濟增長:我國財政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環保能源等領域的投入,以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國家的競爭力。

2、保障社會公平:我國財政通過實行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住房等領域的政策,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維護社會公平。

3、維護國家安全:我國財政通過支持國防建設,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的利益。

4、推動經濟發展轉型:我國財政通過支持創新、環保能源等領域的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

5、提高財政效益:我國財政通過加強財務管理和監督,提高財政效益,保障財政資金的有效使用。

財政的四大職能

財政職能有四大職能,分別為: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監督管理職能。

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

資源配置從廣義上理解可以是指社會總產品的配置,從狹義上理解可以是指生產要素的配置。

資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問題,效率問題又是資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結構問題。如前所述,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在具備充分競爭條件下的市場,會通過價格與產量的均衡自發地形成一種資源配置最佳狀態。西方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標準」就是論證資源配置的最佳狀態。但由於存在市場失靈,市場自發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實現最優的效率狀態,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預。財政的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預所產生的,它的特點和作用是通過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經費和資金,引導資源的流向,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因此,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要研究的問題主要是:資源配置效率用什麼指標來表示、如何通過政府與市場的有效結合提高資源配置的總效率以及財政在配置資源中的特殊機制和手段。

財政配置的機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經濟職能的前提下,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範圍,確定財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

(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政府投資規模主要是指預算內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所占的比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資對社會總投資的調節力度。而預算內投資結構和保證重點建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起着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對發展中國家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

(4)通過政府投資、稅收和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

(5)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對每項生產性投資的確定和考核都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對於公用建築和國防工程之類的屬於不能回收的投資項目,財政撥款應視為這種工程的成本,力求以最少的耗費實現工程的高質量,甚至作為財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稅收,也存在稅收收入與稅收成本的對比問題。我國近年來編制部門預算、實行政府採購制度、實行集中收付制度、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以及加強稅收征管等,都是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的重大舉措。

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

收入分配職能指的是為了解決收入不公平,政府可以根據社會要求的公平標準,通過徵稅和支出安排調整財富在社會各成員之間分配的比例。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GDP分配的起始階段是由市場價格形成的要素分配為依據,即各種收入首先是以要素投入為依據,由市場價格決定,要素收入與要素投入相對稱。收入分配的核心問題是實現公平分配,因而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所要研究的問題,主要是確定顯示公平分配的標準和財政調節收入分配的特殊機制和手段。實際上,由於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歷史傳統的不同,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衡量公平分配的標準,當前各國幾乎公認採取由洛倫茲曲線計算基尼係數來顯示公平分配的程度。

財政實現收入分配職能的機制和手段主要有:

(1)劃清市場分配與財政分配的界限和範圍,原則上屬於市場分配的範圍,財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屬於財政分配的範圍,財政應盡其職。

(2)規範工資制度。這裡是指由國家預算撥款的政府機關公務員的工資制度和視同政府機關的事業單位職工的工資制度。凡應納入工資範圍的收入都應納入工資總額,取消各種明補和暗補,提高工資的透明度;實現個人收入分配的貨幣化和商品化;適當提高工資水平,建立以工資收入為主、工資外收入為輔的收入分配製度。

(3)加強稅收調節。稅收是調節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過間接稅調節各類商品的相對價格,從而調節各經濟主體的要素分配;通過企業所得稅調節公司的利潤水平;通過個人所得稅調節個人的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使之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差距範圍內;通過資源稅調節由於資源條件和地理條件而形成的級差收入;通過遺產稅、贈與稅調節個人財產分布等等。

(4)通過轉移性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救濟金、補貼等,使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維持起碼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財政的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

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是指通過財政政策的制定實施與調整,使財政具有的、協調和保證經濟穩定的職能。具體含義是指通過稅收和公共支出手段,實現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目標。

財政實現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的機制與手段主要有:

(1)「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即為控制社會總需求水平,政府根據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情況靈活地變動支出和稅收。

(2)充分發揮財政制度本身的「自動穩定器」功能,自動穩定器功能表達在經濟處於不穩定功能時,財政制度有自動調節總需求維持經濟平衡的作用。

(3)通過稅收、財政補貼、財政貼息、公債等,調節社會投資需求水平,影響就業水平,使經濟保持一定的增長;通過財政直接投資,調節社會經濟結構,調節社會有效供給能力。加快農業、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供給設施的發展,消除經濟增長中的「瓶頸」,並支持第三產業的興起,加快產業結構的轉換,保證國民經濟穩定與高速的最優結合。

(4)財政加大對節約資源、能源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加大對科技、文化、衛生、教育事業的投入,完善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等,使增長與發展相互促進,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健康發展。

財政的監督管理職能

監督管理職能指政府在預算決策和資金籌集使用過程中,客觀上具有的對國民經濟各方面的活動情況和財政本身的運行進行反映和制約的功能。

財政管理監督職能的實現機制:

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國家財政管理監督的實現機制應該可以為我國的財政管理監督改革與完善提供借鑑。與法制管理體制相適應,市場經濟發達國家財政管理監督職能的運用主體,一般都確定為國家的立法機關,並以此為依託,結合司法、審計、行政、財務、會計、社會中介機構,以及銀行金融機構、社會公眾、輿論等形式,組成一個相對獨立又緊密配合的監督體制,以立法、執法、司法,以及事前、事中、事後監督和日常監察等形式,實行較嚴密有效的監督,從中體現出財政管理監督法制化應有的廣泛性、權威性、嚴密性、規範性和實效性。

(1)提高財政管理監督的地位,提高法制化水平。

(2)健全財政管理監督體系。重點是:各級人代會對本級政府的預決算進行監督;財政部門內部對日常業務進行事前、事中監督;審計部門進行事後監督;社會輿論監督。

(3)建立和完善預算支出的有效監控機制。

(4)細化預算編制,夯實監督基礎。

(5)普及預算知識,提高監督水平。

(6)加強預算監督配套制度建設。如建立和加強聽證制度;強化政協和民主黨派對政府預算的監督;強化新聞媒體和社會中介的監督作用。

財政的四大職能相互關係

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監督管理職能這四大職能之間的關係是以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為核心,以資源配置資源和收入分配職能為兩翼,進而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處理好公平與效率之間的矛盾。管理監督職能寓於財政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穩定經濟職能之中,輔助於這些職能並獨立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