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貼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貼權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貼權(stick advantageous position)是指在除權除息後的一段時間里,如果多數人不看好該股,交易市價低於除權(除息)基準價。即股價比除權除息前有所下降,則為貼權。

股票貼權通俗來說就是投資者手裡的股票不值錢了,是一種損失、虧損的表現形態。通常在市場上出現股票貼權之後,在股票K線圖上會留着除權缺口,而且是在高處。

一旦在市場上出現股票貼權的情況,股票貼權獲利的可能就乎等於零。而且在股票市場中,出現貼權走勢之後獲利的概率相對比較小,除非高拋低吸不斷地攤低成本,否則獲利則是很難很難。投資者需要注意,熊市中股票受到股價下跌和徵稅的雙重打擊,容易貼權。

股票貼權的行情

在熊市中,股票貼權過後購買人數增多,則股價是會出現上漲的情況。如果是在牛市中,在股票貼權則意味着股價下降,購買者是不會購買股價下降的股票的。股票貼權具體指的是股票在除權除息之後不但沒有走出填權的上漲行情,反而走出了下跌行情。

填權和貼權

是填權還是貼權往往與市場形勢有很大關係,股市上升的時候很容易填權,股市下跌的時候就容易貼權。在市場形勢好的時候股民往往願意買入即將配股分紅或者剛剛除權的股票,因為這個時候股票容易填權,也就是說,股價很容易在這一天繼續上漲,雖然收盤價比前一天要低,但是實際上股價是上漲了。如果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股價又回到了除權以前的價位,就稱作填滿權。例如,一隻股票的價格是15元,除權之後計算出來的價格是13元,這時候如果股價上漲就叫做填權,如果下跌就叫貼權,如果又漲到了15元就是所說的填滿權。

術語解釋

除權是由於公司股本增加,每股股票所代表的企業實際價值(每股淨資產)有所減少,需要在發生該事實之後從股票市場價格中剔除這部分因素,從而形成的剔除行為。通俗來說,除權是股票已不再含有分紅派息的權利。

股票除息是指股票在分紅之後,除去利息重新定下股價,用戶的資產並不會減少,只是股價相對於前一天的收盤價會降低。股票會有分紅的期分紅以後,股票公司的總資產會降低,而總股份是不變的,因而需要降低股價來平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