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呢圖網]

中文名: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設立時間: 1978年

級 別: 國家級

地理位置: 貴州省銅仁市

類 型: 自然生態系統類

保護對象: 黔金絲猴、珙桐等

氣 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界處,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5′55″~108°48′30″,北緯27°49′50″~28°1′30″。保護區總面積4.19萬公頃,1978年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主要以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為保護對象。[1]

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梵淨山被林業部劃定為天然森林禁伐區(自然保護區)。

1978年批准建立的貴州省第一個自然保護區。

1986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同年,經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批准,被接納為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成為中國的第四個國際生物圈保護區。

1989年,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13號」文件正式將原「貴州省銅仁地區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更名為「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三縣交界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08°45′55″~108°48′30″,北緯27°49′50″~28°1′30″。

地質地貌

梵淨山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的山體,裸露着中晚元古宙的綠岩系,是中國南方晚前寒武地質研究的一個重要窗口。

梵淨山山體龐大,地勢高聳,層巒疊嶂,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金頂海拔2493米,而東坡山麓的盤溪口海拔僅500米,高差達2000餘米。以鳳凰山、金頂的峽谷地形為中心,四周逐層散布低中山,低山和丘陵等各種地貌類型。

氣候

梵淨山地區屬東亞季風氣候區,具有明顯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年均溫介於5.0~17.0°C,相差達12°C?之多,氣溫隨地勢增高而降低。年降水量介於1100~2600毫米之間,是貴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也是全國多雨地區之一。相對濕度年均80%以上,氣候垂直變化多樣,形成氣象萬千的氣候特徵。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山地濕潤氣候特徵。

植被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植被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性原始森林植被。森林植被是梵淨山保護區生態系統的主體,植被景象具有三個較為明顯的垂直帶譜,海拔13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帶,海拔1300-22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海拔2200米以上為亞高山針闊混交林和灌叢草甸帶。

水文

梵淨山為烏江與沅江水系的分水嶺。區內沖溝密布,故有「九十九溪」之稱,水系呈典型的放射狀向四周分流,其中屬江口縣境內主要有黑灣河、盤溪河、瓦溪河、馬槽河、黃泥溝、廖家河、凱土河、牛尾河;屬印江縣境內的主要有肖家河、於家溝、淘金河;屬松桃縣境內的主要有魚泉溝、亂石河,河流總長度超過200公里,以上河流年平均流量為12.37立方米/秒,且長年不斷流。

土壤

梵淨山分布面積最多的是山地黃壤和暗黃棕壤,其土壤主要為森林土壤。成土母質為元古界板溪群變質岩風化的殘積和坡積物。主要母岩有變余粉砂岩、變余石英砂岩、絹雲母板岩、千枚岩、變余凝灰岩以及變質細碧角斑岩。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地形、氣候、植被和母岩等成土條件的複雜性和差異性,形成了保護區土壤類型的多樣性,構成了由山麓到山頂的土壤分布為黃紅壤——山地黃壤——山地暗黃棕壤——山地灌叢草甸土——1900至2200米的暗色山地矮林土。

區域範圍

保護區東鄰江口快場村,南抵江口高峰村,西至印江豆臭林村,北至印江金廠村。梵淨山保護區的總面積為41900萬公頃(二調實測面積43411公頃,其中國有林面積314376000公頃;集體林面積1197367公頃),其中實驗區面積14500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34.6%,內含旅遊小區1200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2.8%;緩衝區面積為0.28萬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6.7%;核心區面積24600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58.8%。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及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

生物

梵淨山是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圈成員單位之一。梵淨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有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

動物

保護區野生動物種類有動物近3000種,其中獸類69種,鳥類191種另4亞種,兩棲爬行類75種,魚類48種,陸棲寡毛類211種,昆蟲類2000餘種。列為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有35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黔金絲猴白頸長尾雉等6種,二級保護動物有大鯢、穿山甲、獼猴、黑熊、紅腹角雉等29種。特別是黔金絲猴,是第三紀遺留下來的中國特產動物,野外種群數量只有750隻左右,僅分布在梵淨山保護區內,是中國特產的三種金絲猴種數量最少、分布最窄、瀕危度最高的一種,被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度最高級別保護動物。

植物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內植物種類約2000餘種,其中木本植物900多種。全區林業用地面積617930畝,非林業用地面積10570畝(其中大於25度陡坡耕地面積5230畝)。全區森林覆蓋率94.5%(加灌叢),林木蓄積量達381萬立方米。區內高等植物有10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並發現有大面積的珙桐分布;脊椎動物有382種。

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具有梵淨山冷杉珙桐黃楊林等森林類型40多個。名貴的孑遺植物和特產植物,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植物有31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珙桐、梵淨山冷杉、鍾萼木等6種,二級保護植物有香果樹、水青樹、白辛樹、黃蓮等25種。另外,具有各種用途的資源植物11000多種。

以上數據截止至2014年

管理措施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建立以來,一直都很重視科研、科技工作,並根據自身的實際,與國內外相關單位合作開展了多學科的科學研究項目,如中美梵淨山環境監測、麻陽河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月亮山林區科學考察等。獨立主持完成了多項科學研究課題,如黔金絲猴的野外生態調查、黔金絲猴的人工馴養及繁殖技術研究等,並確立了以「科研為先導、管護為基礎、協調作保障」的管理方針,保護管理、資源保護、森林防火、旅遊開發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管理局通過製作保護區的圖文、影視資料對外宣傳保護區的情況。舉辦夏令營、組織中小學生參觀動植物標本,對中小學生進行大自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教育。利用宣傳牌、標語、通告等形式,大力宣傳保護野生動植物和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提高了保護區的知名度,增強了保護區周邊群眾的保護意識。

開發利用

梵淨山是「貴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原始生態保存完好,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一級世界生態保護區,國務院於1986年將其確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2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15年獲得首批「中國森林氧吧」稱號。

梵淨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獲得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國十大避暑名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生態價值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黔金絲猴,是第三紀遺留下來的中國特產動物,總共750隻左右,僅分布於梵淨山保護區內,?是中國特產的三種金絲猴中數量最少、分布區最窄、瀕危度最高的一種,是貴州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珍品」,是世界的「瑰寶」。

梵淨山保護區是武陵山系森林生態系統保存較好的少數山地之一,是東亞植物區系華中植物區的典型區域之一,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特有種眾多,珍稀動植物種更為繁多,是一塊保存較為完好的自然原始綜合體,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相關視頻

登上貴州最有名的梵淨山,看看大自然賦予的壯麗景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