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貴州草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草海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著名三大高原湖泊之一、貴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泊、 世界十大觀鳥基地、中國Ⅰ級重要濕地、並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遊勝地。

概況

草海(又名南海子、八仙海),位於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西南面。 草海水域面積46.5平方公里,是一個完整、典型的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其核心區主要包括簸箕灣、胡葉林等地,集中分布有淺水沼澤、莎草濕地等珍稀瀕危水禽棲息地、覓食區。這裡是黑頸鶴等228種鳥類的重要越冬地和遷徙中轉站。草海平均水深僅約2米,水質清澈無污染,有水生植物有43種142屬,是冬春觀鳥、夏秋避暑的最佳選擇。

氣候特徵

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溫帶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約950毫米,年平均氣溫10.5℃,平均相對濕度79%。保護區氣候特徵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濕潤、冬春乾燥,乾濕季節明顯,乾季11月~第二年4月,濕季5月~10月,低濕乾燥,晝夜溫差大。年均溫為10.6℃,年均降水量約為1000毫米,相對濕度80%。

植物資源

草海的水生植物有43種142屬。草海水草農藻覆蓋率達60%。現有 海菜花、 蘆葦、 蒲草、 水蔥、 紫萍金魚藻等水生植物40餘種,而且還有農藻盤藻等多種植物。截止到2013年,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草地和沼澤地的植物有荊三梭、 水蔥、 水毛花、菖蒲、水芹、兩棲蓼四角菱、 金魚藻、輪藻、水車前、狐尾藻和萍。周圍地區有一些由華山松與雲南松組成的人工松林和灌叢。

動物資源

在魚類資源中, 威寧細魚是名貴特產,它長1~2厘米,肉嫩味鮮。冬季又是 黑頸鶴白鸛以及 大雁、野鴨等 候鳥的避寒勝地。

草海是黑頸鶴在中國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隨着濕地的恢復和鶴類的保護。數量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35隻到1983/1984年的305隻1985/1986年307隻。鶴在10月中、下旬到達,3月中、下旬離去。約1500隻灰鶴也在此沼澤地越冬(1983年最多達2178隻)。還出現 黑鸛和 白頭鶴等珍禽。該濕地也是雁鴨類、 鷸類和骨頂類的重要越冬地。1988年1月中旬出現20000多隻水禽,包括24隻 鳳頭鸊鷉,55隻 蒼鷺,19隻 白琵鷺,440隻灰雁,1660隻斑頭雁,1680隻 赤麻鴨,5400隻其它鴨類(主要有 赤頸鴨、 綠頭鴨、白眉鴨和紅頭潛鴨),580隻灰鶴,235隻黑頂鶴和10000隻 白骨頂。據《貴州鳥類志》記載,1975年以來在該地區採集到非雀形目越冬鳥標本有47種,包括 (2種),鸕鶿,鷺(5種),雁(2種),河鴨(9種),潛鴨(4種),秋沙鴨(1種),猛禽(7種),鶴(2種),骨頂類(2種), 鷸(11種)和紅嘴鷗。

鳥類中,最珍貴的要數 黑頸鶴,當今世界上有15種鶴類,發現最晚的是黑頸鶴,其為世界性的珍稀水禽之一。它的分布範圍狹窄,數量稀少,是唯一生活在高原上的一種鶴類,身高1米多,身着灰白毛的羽毛,修長的頸脖上圍着一條黑緞帶似的羽絨,頭鑲鮮紅珠頂,光亮奪目。尾部和羽翼之端呈黑色,易於同其它鶴類相別。

在草海越冬的水禽除黑頸鶴外,還有灰鶴、斑頭雁等。草海成為鶴類及其他鳥類越冬「休假」的勝地。

斑頭雁,全身灰白或褐色,後頸部呈暗褐色,喉及頸側為白色,嘴腿赤黃。主要食草。其羽毛和絨毛是高級防寒衣被及登山運動服的理想填充材料。

截止到2013年,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記錄到9種魚,包括鯉魚、青草和草魚,9種爬行動物(包括竹葉青和水赤鏈游蛇),和14種兩棲類。

生物資源

草海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草海豐富的生物資源,草海因湖水較淺,水質良好,透明度大,且湖底又多為淤泥底質,因而水生高等植物種類繁多,各類水生植物幾乎布滿湖水生 高等植物,計有20科、26屬、37種水下生滿了各色各樣的綠色草類,密不見底,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草海成為百鳥水禽棲集的樂園,種類多達228種。其中屬國家一類保護的 珍禽有 黑頸鶴、 白頭鶴、 黑鸛、 白鸛、 白尾海雕等;二類保護的有 白琵鷺、鳶、 白尾鷂、 游隼、 紅隼、 灰鶴、 短耳鴞等十餘種。

觀鳥天堂

這裡四面青山環抱,林木茂密。湖中盛產魚蝦、蒲草等水生動植物,棲息着228種珍奇水鳥,每年冬季,成千上萬隻珍禽異鳥飛來這裡越冬。草海素有「鳥的王國」之稱,特別珍稀的鳥類有黑頸鶴、灰鶴、丹頂鶴、黃斑葦雉、黑翅長腳鷸和草鷺,還有大量的大雁和野鴨,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諧相處的十大候鳥活動場地之一,是冬春觀鳥、夏秋避暑的最佳選擇地。 [1]

地質演變

從地質構造來說,草海自然保護區位於黔西山字型西翼反射弧,威寧水城大背斜向北彎曲的頂端部位。從地貌上看,草海自然保護區為起伏急劇的高原中山狹谷,且成階梯狀的高原山原地貌。草海盆地的地形趨勢,西、南、東三面較高。自盆地中心向北逐漸降低,成為草海湖盆的泄水方向。草海湖盆周圍屬高原緩丘(溶丘),地形平緩開闊,地面起伏極小。由湖盆向外,地貌為高原丘陵盆地,地面起伏較大。

草海發育在由中、下石炭系灰岩為主構成的威(寧)—水(城)背斜上。湖盆的形成受北東和北西兩組斷裂構造的控制。湖區周圍地形平坦,土層肥厚,為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農業發達地區,從湖岸存在着湖蝕階地,湖中及湖周圍堆積有厚達85米的湖相堆積層,並含有中、晚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常見的化石等,表明草海有着複雜的發育歷史,可能經歷了多次積水—縮小—乾涸—再積水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顯然與第四紀以來構造抬升及喀斯特發育演化密切相關,總的趨勢是由大變小,草海積水成湖是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其時淫雨連綿,山洪暴發,挾沙帶石,將草海消水洞堵塞而成,疏干時尚見有被湖水淹過的清代墓碑。1970年湖水曾一度排入羊街河(洛澤河)。

休閒度假勝地

草海以光能豐富、冬暖夏涼、乾濕分明為其氣候的三大特徵,夏無酷暑,湖面開闊,湖水清澈,水草繁茂,是避暑的理想之地。冬季鳥類雲集,數以萬計的游禽、涉禽在此越冬,使草海生機一派,深為人們喜愛。經過多年鳥類保護的工作,人鳥和諧,可使人在不加隱蔽的情況下,人與黑頸鶴接近的距離可近至10m,加之鳥類區系豐富,保護區規模適中,發展生態旅遊條件十分優越,是理想的觀鳥區,被國際國內譽為「世界十大最佳湖泊觀鳥區之一」。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