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貴州赤水丹霞地質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貴州赤水丹霞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地處四川盆地南緣,緊靠黔北大婁山北麓,揚子准地台西部。是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其面積達1200多平方公里,是全國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1]

赤水丹霞含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個國家森林公園和一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並處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主要包括赤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十丈洞景區、丙安竹海景區、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赤水竹海國家森林公園。

赤水丹霞與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區組合成為「中國丹霞」,並在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表決,成為我國第8個世界自然遺產項目。

地理環境

位置區域

赤水丹霞核心區面積273.64 平方公里,緩衝區448.14平方公里,總面積721.78平方公里。是中國丹霞項目中面積最大的丹霞景觀 [2] 。 遺產地介於東經105°42′30″至106°10′50″,北緯28°17′51″至28°31′38″之間,遺產地總面積721.78平方公里,核心區和緩衝區分別為273.64平方公里和448.14平方公里。以赤水河為界,遺產地被劃分為東、西兩片區,赤水丹霞(西區)面積為101.42平方公里,中心點坐標為東經105°47′39″,北緯28°22′11″;赤水丹霞(東區)面積為172.22平方公里,中心點坐標為東經106°2′33″,北緯28°25′19″。

地形地貌

赤水丹霞位於中國最大的紅層盆地—四川盆地南緣,地處貴州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赤水丹霞地貌發育處於回春青年早期發育階段,區內峽谷、絕壁、溪流、飛瀑遍布,丹霞地貌主要以高原峽谷型和山原峽谷型為主,峽谷深切,地面破碎,地勢起伏大。海拔最高處約1730米,最低處240米,相對高差近1500米,存在1600~1700米、1400~1500米、1200~1300米、900~1000米及300~500米等多級地形面。

白堊系嘉定群是赤水丹霞地貌發育最為核心的物質基礎,以河湖相厚層塊狀紅色砂岩夾粉砂岩為主,岩石堅硬,抗侵蝕性強,垂直節理髮育,多發育峽谷崖壁等高大雄偉的丹霞地貌形態。侏羅系地層以紫紅色、紫灰色砂岩、泥岩、頁岩為主,岩性較軟,抗侵蝕性弱,主要以剝蝕—侵蝕紅岩低山、丘陵等地貌形態為主,邊坡和緩。

氣候特徵

氣溫

赤水市盛行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8.1℃,年日照時數1297.7小時。7月平均氣溫最高達28℃左右,1月平均氣溫最低僅7.9℃左右,氣溫年較差為20.1~20.5℃。極端低溫在-7.1~-3.3℃;極端高溫在35.7~40.5℃之間。多年平均氣溫相對偏低,一般為16~17 ℃,極端最低氣溫為-4℃,極端最高氣溫39℃。由於地形遮蔽大,林木茂盛,40℃以上的傷害性高溫罕見。

降水

年降水量在800~1700毫米之間,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4~10月,約占全年的80%以上。夏季(6~8月)降水量最多,達383~681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0.12%~44.7%。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僅58.3~166毫米,占年雨量的6.5%~10.5%,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夏季為東南風,冬季為北風。極端風速可達27米每秒,風力10級。平均風速1.6米每秒。8級以上的大風常發生在3~9月,7、8月最多。

歷史沿革

形成歷史

赤水丹霞地貌的形成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古湖沉積期、抬升剝蝕期、幼年丹霞期以及青年丹霞期。

古湖沉積期

三疊紀中晚期的印支運動,使得四川中台坳發生斷陷下沉形成巴蜀古湖,在三疊紀晚期至白堊紀期間一直處於的內陸湖盆環境,並沉積了厚達上千米的紅層和含煤組合,為後期赤水丹霞地貌的發育準備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抬升剝蝕期

白堊紀末期的燕山運動使得四川中台坳脫離內陸湖盆環境,原來在巴蜀古湖中沉積的巨厚紅層暴露地表,並在第三紀期間連同其南側的黔北台隆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間歇性剝蝕夷平過程,形成了多級地形起伏較和緩的夷平面。地形上整體表現為東南高、西北低。

青年丹霞-期

進入第四紀後,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貴州高原掀斜式抬升,導致赤水丹霞的地貌向回春方向發育。四川盆地受到強烈擠壓,其邊緣地區擠壓尤為強烈。由於四川盆地剛性較強,褶皺發育較差,上升幅度不大,大多數地區地層傾角較為和緩,但陡頃的X節理極為發育。赤水丹霞所在的四川盆地南緣地區的侏羅系、白堊系紅層受貴州高原的迅速抬升影響,發生顯著上升。

貴州高原和四川盆地在地勢上的高差進一步拉大。赤水河及其支流受此影響強烈下切,產生繼承性發育,並沿大型節理塑造出較深的峽谷,第三紀形成的古夷平面開始解體。但因下切侵蝕的時間不長,溝谷不深,許多地區還保留了大面積連片的高原面,台地的四周因重力崩塌的影響,開始發育出一些赤壁丹崖,但高度均不大。

青年丹霞=期

隨着赤水河及其支流的不斷下切,丹霞地貌向深性發育。東部核心區山頂高度基本一致(1400~1500米),古夷平面依稀可見,山原峽谷型丹霞景觀十分典型。「V」形丹霞深谷的數量大大增加,深度也較前一階段大很多,溝底至山頂的相對高差一般可達數百米。作為赤水丹霞代表性景觀的丹霞崖壁不論是數量和還是高度方面,均較前一階段有很大的發展,高達數百米的丹崖隨處可見。西區處於回春發育的青年早期階段,分水嶺地區保留了較大面積的高原面,但周邊地區已開始遭受較為強烈的切割而趨於破碎,但峽谷的深度和空間分布密度遠不及東部核心區,形態上屬於典型的高原峽谷型丹霞地貌,和東部核心區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空間反差。

修繕歷史

2006年12月12日,赤水開始丹霞申遺籌備工作。

2008年7月23日藉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世界遺產管理研討暨專家交流會之際,李光榮率傅玉良、赤水市委書記穆嶸坤及有關人員赴北京,分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主席亞伊先生等匯報赤水丹霞地貌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進展情況。他們表示將大力支持和幫助赤水丹霞地貌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2008年10月16日,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室成立申報中國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遺產領導小組,副省長辛維光任組長。

2009年3月2日,世界遺產中心正式受理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並委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對中國6個丹霞提名地進行考察評估。

2010年1月15日IUCN專家對中國丹霞申遺項目提出補充建議。

主要景點

四洞溝

四洞溝,在景區大致相等的距離排列着瀑布。分布在景區一段大約4公里的河道上。景區裡的四個跌水瀑布分為水簾洞瀑布、月亮潭瀑布、飛蛙崖瀑布、白龍潭瀑布。

景區內峰媚嶺秀,谷底翠竹繁茂,山間林木蔥蘢,丹霞石鋪成的道路旁,桫欏、小金花茶等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稀植物隨處可見。以及石項山、渡仙橋等丹霞奇觀。

佛光岩

佛光岩景區距赤水城區44公里,以「丹霞絕壁、天下奇觀」的大白岩和「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的五柱峰為主體景觀,是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內著名景區。佛光岩景區地處貴州高原向四川盆地急劇沉降地段,谷深坡陡,溪河縱橫,切割深度在500米至1300米之間,山峰多在1200米以上,斷岩嶂谷,高差懸殊。出露地層全是侏羅紀、白堊紀河湖相紅色沉積岩。

景區保護

2007年8月22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赤水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並致函國家建設部。

2008年6月2日,國家建設部同意將赤水丹霞列入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文本。

2009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丹霞申遺項目(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正式成為中國2010年世界自然遺產申請項目。

2010年8月2日,經過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巴西召開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貴州赤水與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捆綁作為中國丹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2年4月23日,國土資源部批准赤水丹霞獲得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資格。

自然資源

植物

赤水丹霞地區的高等植物有2116種,種子植物種類數量在中亞熱帶地區位居前列,有中國特有屬21屬25種,擁有數量眾多IUCN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物種植物115種。即井岡寒竹屬、青錢柳屬、異葉苣苔屬、血水草屬等小型屬。

特有植物也達27種,代表植物包括小黃花茶,赤水蕈樹等。而長期良好的水熱環境也使該區成為許多孑遺植物的避難所,不僅分布有大量的侏羅紀殘遺種——桫欏,第三紀的穗花杉、三尖杉等古老孑遺物種也在該區分布,大範圍無人區的存在,使該區自然景觀和生態系統較少受人為干擾,保持了自然原始狀態。

動物

赤水丹霞地區有野生動物1668種,有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59種 。擁有數量眾多IUCN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動物368種,其中陸生脊椎動物287種。陸生脊椎動物有11種分布型,以東洋型和南中國型占優勢,分別為陸生脊椎動物總種數39.02%和23.34%,表現亞熱帶動物區系特點。

水文

赤水丹霞屬長江水系,赤水河為境內最大的河流,是長江一級支流,全長524千米,流域面積20440平方千米,落差1558米。水能蘊藏量1390000千瓦,占長江水能蘊藏量的0.52%。赤水境內丙安以上屬於中遊河段,斷面呈「V」形,河床較為狹窄,灘多流急,可通機動船;丙安以下屬於下遊河段,河面開闊,水流平緩,可通行100~300噸級輪船。標準水位河面最寬處約200米,最窄處約20米,在赤水市境內的落差67米。

土壤

赤水境內土壤多為發育在侏羅系和白堊系的紫色砂岩和泥岩上的幼年性土壤。地形相對平緩的坡腳多為坡積母質,中性和酸性,土層較厚,母岩碎屑較多。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發育,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有維管植物1964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0種,特有植物27種。複雜的地貌背景、優越的氣候與水文條件和豐富的植被群落,為動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境,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有脊椎動物404種,昆蟲126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9種,長江上游特有魚類25種。[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