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貴族威嚴權力的象徵:玉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戈

來自網絡的圖片

貴族威嚴權力的象徵:玉戈是中國古代一種主要的兵器之一,靠鈎殺、啄擊以制敵,稱為「勾兵」。戈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有刃的「援」和 嵌入木柄的「內」, 內又有 直內和 曲內之分。[1]

如果說青銅戈作為古代戰場上具有殺傷力的主要武器,那麼玉戈從更多的層面上講就不具有實戰的性質,它結合了美玉高貴、潤澤的秉性和武器威嚴、殺伐的氣息,而具有非比尋常的尊崇。

王權與巫術的緊密相聯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徵,以玉為戈的象徵性兵器,實質上是一種專用的禮器,並且是與軍事、爭奪、殺伐等相關的,與存亡、權力、地位相聯屬的重要用器,在祭祀活動中,祈求力量與勝利;在社會活動中,彰顯威嚴與等級。玉戈作為非實用性的武器和專用禮器的出現,標誌着以等級制度為核心的禮制時代的肇始。

在襄陽博物館展廳里就有1件這樣的 玉戈,它通長31.6厘米。

這件 西周晚期玉戈2002年棗陽郭家廟墓地21號墓出土。青玉,局部受沁呈褐黃色。長方直內,厚援無脊,無邊刃。鋒呈等腰三角形,刃較鈍厚,近闌處有一圓形穿,上闌略缺,後緣較薄。由於玉石本身質地堅脆,無法將玉戈用於實戰博擊,且大量出土的玉戈無使用痕跡,可知流行於商周時期的玉戈應是一種 儀仗器。

我國時代最早的玉戈發現於距今5000年前的凌家灘遺址,二里頭文化時期,玉戈已較為常見。二里頭遺址的玉戈琢磨細膩,簡潔剛勁,尺寸開始向大型化發展,意在彰顯其權力地位。商代前期,玉器的製作繼承二里頭文化的風格,作為禮兵的玉戈,不但數量大大增加,而且形體尺寸也普遍增大,如1954年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中出土的1件玉戈更是長達94厘米,其象徵意義不言而喻,這也是我國迄今發現最大的玉戈,堪稱「玉戈之王」。

西周是玉戈作為 禮儀性兵器最後的輝煌時期,其在西周玉器中所占比例較大,各地西周墓葬中多有出土。西周玉戈是在商代晚期玉戈多樣性發展的基礎上,形式與用途進一步分化,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西周早期,一些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玉戈較多地體現了禮儀用器的性質,形體較大,援刃鋒銳,雕琢較為精細。部分玉戈的造型更加講究對稱性,其中規中矩的形態,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玉圭的原型。這時,很多玉戈進一步體現出小型化的趨勢。

此外,西周時期部分玉戈進一步強化了商代晚期以來 玩賞性玉戈的特點,如陝西寶雞茹家莊井姬墓中出土的一組串飾,由貝、小玉戈、小玉鳥和小玉魚組成,小玉戈共有13件,形體極小,這些小玉戈與其他飾品相間排列,組合搭配很有規律。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玉戈也有類似的情況。

正是由於玉戈的禮儀特性,在禮制健全的周代,使用者均為 等級較高的貴族階層。這件玉戈所出的墓葬為曾伯陭墓,時代在西周末期,墓主的國君身份表露無遺。

玉戈作為禮儀用器的發展演變主要是基於突出威儀性的考慮,並沒有全盤接受以實戰為要務的青銅戈演化軌跡的影響,自產生之始,玉戈基本保持了尖鋒、直內的簡潔樣式。秦漢以後戈兵逐漸衰微,玉戈也結束了它輝煌的歷程和使命,不過,戈兵的文化影響已深深融入到民族血脈之中。細品漢字,凡與征戰、兵器有關的字,多從「戈」旁,如「戰」「伐」「戎」字等等,至今,在日常生活中,「枕戈待旦」「金戈鐵馬」「反戈一擊」「化干戈為玉帛」這些鮮活的詞語,提醒着人們,它離去的背影並不遙遠。[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