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賀纏生蘭州大學教授、博導。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兼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環境生態研究中心國際知識創新團隊隊員。任《資源與生態學報》, 《中國地理科學》, 《寒旱地區科學》, 《資源科學》等雜誌編委:。列入世界名人榜, 科學與工程名人榜。

賀纏生 縮略圖]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目錄

目錄

中文名 賀纏生 出生日期 1958年12月
國 籍 中國 職 業 教師,科學家
出生地 中國 畢業院校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
民 族 主要成就 提出流域尺度水資源分析的新概念

1簡介

2研究方向

3學習教育經歷 4兼職狀況

5科研狀況

發表論文概況 研究成果 在研項目 6代表性論文

7專著專輯

8書中章節

簡介

賀纏生,男, 1958年12月生,博士,蘭州大學教授、博導。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獲資源管理博士賀纏生學位,兼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環境生態研究中心國際知識創新團隊隊員。

曾任蘭州大學翠英講席教授,美國環境保護署研究項目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主任,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兼司庫 ,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國際地理聯合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Commission for Water Sustainability)、美國水資源協會委員(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美國科學發展協會會員(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國際科學技術工程委員會成員(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中美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海外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理事 等。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農業部、美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國家科技獎辦公室、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委列入世界名人榜 (Marquis Who『s Who 55th-58th edition), 科學與工程名人榜(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任以下雜誌編委: 《資源與生態學報》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English edition,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國地理科學》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English edition,, China, Springer, SCI 收錄刊物), 《寒旱地區科學》(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glish edit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資源科學》 (Resources Science,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為20多個國際雜誌審稿.

研究方向

(1)流域(區域)尺度水文過程與規律研究、水文與水資源模型研製, 水資源時空分布、演化及可持續發展;

(2)非點源模型開發與應用;

(3)農業灌溉及生態系統保護;

(4)中美水資源政策比較分析。

賀纏生

學習教育經歷

1985年獲西北農業大學農業區劃和自然資源管理碩士學位

1992年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獲資源管理博士學位,輔修系統科學.

1990.9-1994.8任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客座助理教授(Visiting Asst. Prof),

1994.9-1995.7,任美國聖客勞德州立大學(St. Cloud State University)地理系助理教授,

1995年起,在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地理系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2005年起為美國西密歇根大學地理系教授。

2011年始,到蘭州大學,組建和成立「旱區流域科學與水資源研究中心」。兼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和環境生態研究中心國際知識創新團隊隊員。

曾任蘭州大學翠英講席教授,美國環境保護署研究項目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2002-2006,2010-2011)、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主任(2008-2010)、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兼司庫 (2006-2008),美國地理學家協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2004-2006),國際地理聯合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Union Commission for Water Sustainability)、美國水資源協會委員(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美國科學發展協會會員(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國際科學技術工程委員會成員(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中美協會常務理事(2006-2008),中國海外地理信息系統協會理事 (2000-2001) 等.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美國農業部、美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國家科技獎辦公室、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評委,以及比利時、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科技機構評委.獲美國國務院富布萊特高級專家獎 (2009), 中國科學院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國際合作研究成就獎 (2009),西密歇根大學文理學院研究創造學術成就獎(2007); Phi Kappa Phi榮譽學會會員(2004);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國家海洋氣象管理局高級研究員獎(NOAA)高級研究員(2001-2002);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海外學者回國研究獎學金(1997); 密西根州立大學國際領袖計劃獎 (1992), 美國水資源協會最佳學生論文競賽獎(1991).

2005年被中國科學院聘為」海外知名」學者。 列入世界名人榜 (Marquis Who『s Who 55th-58th edition), 科學與工程名人榜(Who’s Who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兼職狀況

任《資源與生態學報》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English edition,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國地理科學》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English edition,, China, Springer, SCI 收錄刊物), 《寒旱地區科學》(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glish edit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資源科學》 (Resources Science,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為20多個國際雜誌審稿.

科研狀況

發表論文概況

在國際主流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 Environmental Modeling & Software, Journal of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Geographical Analysi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發表論文80多篇。

研究成果

長期以來致力於流域(區域)尺度水文過程與規律研究、水資源時空分布、演化及可持續發展、水文與水資源模型研製、非點源模型開發與應用、農業灌溉及生態系統保護、中美水資源政策比較分析等。力求回答的科學問題包括:1)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有限的水資源能否滿足一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需求?2)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土地利用變化如何影響水資源的時空分布?3)如何把遙感、GIS、計算機模擬、可視化技術和水資源管理相結合以支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主要學術貢獻包括:

(1)提出了流域尺度水資源分析的新概念、新方法和和管理模式:於20世紀九十年代早期在國際上提出了綜合利用遙感、GIS、作物生長模型和水文模型就土地利用/植被變化對區域和景觀尺度生態水文過程的分析途徑與方法,對地表環境(包括地面溫度、淨輻射、蒸發蒸騰)、地表徑流、土壤侵蝕、養分傳輸等過程、機制和遷移規律作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以流域為基礎的集自然、生態和管理科學於一體的水資源管理模式;2008年在國際水文界與同事首次提出「水文資源域」的概念與研究方法,在國際水文界產生積極影響。利用模擬、遙感和監測技術實時分析模擬、預測和可視化流域過程以及水資源及污染物的傳播與時空分布,並將這一新理念與方法成功應用於美國五大湖地區水文水資源預測與管理。

(2)提出了流域尺度點源和非點源污染的系統分析理論和方法:提出了流域是水文水資源分析的基本系統和單元,必須採用系統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分析點源和非點源污染物在流域系統中的產生、傳輸和沉積過程和規律的重要學術觀點; 開發了基於ArcView 界面的農業面源污染模型(AVNPSM)與技術,已在12個國家46個部門得到應用與好評;與美國海洋氣象管理局(NOAA)五大湖環境研究實驗室合作研究、開發出大流域分布式水文水質模型(DLBRM),已經在北美40多個流域,中國西北黑河流域和其它國家得到成功應用;於九十年代將非點源污染國際前沿理論和方法最先系統地介紹到中國,1998年發表的《非點源污染的管理與控制》被引用370多次,在學術界產生較大影響。

(3)提出了兼顧生態保護及糧食生產的農業灌溉理論與分析模式:於九十年代提出了農業灌溉需首先滿足流域河流生態需水量,且將此方法應用於美國五大湖農業灌溉研究與管理中;將運籌學等系統科學分析方法應用於流域農業灌溉,提出了滿足兼顧農業生產、農民收入和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管理政策與模式;2004年以來,與中國科學院和蘭州大學合作,應用系統科學分析方法和水文模型,就乾旱內陸流域生態水文過程和旱區水資源利用等關鍵問題開展研究,將DLBRM模型成功應用到黑河流域,構建了山區-綠洲-荒漠的自然-人工-水資源量化體系,為促進嚴重缺水地區社會-經濟-生態複合體系的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和科學數據支撐。

在研項目

(1) 合作研究, 科技部973 項目「氣候變化對西北乾旱區水循環影響機理與水資源安全研究」 子課題 「氣候變化對西北乾旱區水循環過程的影響」(2010CB951002),2010.9-2012.8.

(2)美方主持人,「中美生態系統服務區域集成方法合作研究計劃」, 2009.4-2011.12,中科院國際合作重點項目;

(3)主持人,「通過流域內水資源分配與節水解決中國西北地區黑河水資源短缺問題」,2008.9-2009.12,西密西根大學地理系Milton E. & Ruth M. Scherer基金會;

(4)主持人,「以點源和面源數據分析為基礎建立美國五大湖流域分布式水文水質模型」,2007.9-2008.8,NOAA大湖生態系統預測;

(5)合作主持人,發展應對管理模式-揭示多重因子對海岸生態系統影響, 2007.7-2012.6,NOAA海岸海洋研究中心;

(6)主持人,「美國五大湖流域空間分布式水文水質模型開發」, 2006.9-2007.8,NOAA五大湖生態系統預測;

(7)合作主持人,「伊利湖缺氧原因、結果及潛在解決方案預測」, 2006.8-2011.7,NOAA海岸海洋計劃 ;

(8)中國科學院寒旱所國際知識創新團隊隊員,「黑河流域地表過程基礎研究」,2005.7-2008.12,中國科學院。

代表性論文

1. He, C. and T.E. Croley. 2010. Hydrological Resource Sheds and the U.S. Great Lake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1(1):25-30.

2. DeMarchi, Carlo, Fei Xing, Thomas E. Croley II, Chansheng He, Yaping Wang. 2011. Application of a Distributed Large Basin Runoff Model to Lake Erie: Model Calibration and Analysis of Parameter Spatial Variation. J.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SCI), 16((3):193-202 (DOI: 10.1061/(ASCE) HE.1943-5584.0000304).

3. Liu, Lei, Y. Luo, C. He, J. Lai, and X. Li. 2010. Role of the Dual Functional Canals in Improv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the Irrigation Districts along the Lower Yellow River, China. Journal of Hydrology (SCI) Vol. 391( 1-2):157-174) .

4. He, C., X. He, and L. Fu. 2010. China’s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Is It Needed? Geography Compass 4/9: 1312-1323, 10.1111/j.1749-8198.2010.00375.x.

5. Wang, Xili, L. Fu, and C. He. 2010. Applying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to Water Quality Modeling by Remote Sensing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SCI) (in press).

6. He, C. and C. DeMarchi. 2010. Modeling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Loadings in the Great Lakes Watershe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1):24-30.

7. Fu, B., Yafeng Wang, Yihe Lu, C. He, Liding Chen, and Chenjun Song. 2009. The effects of land-use combinations on soil erosion: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SCI) 33 (6): 793-804.

8. He, C., C. DeMarchi, T. E. Croley, Q. Feng, and T. Hunter. 2009. Modeling the Hydrology of the Heihe Watershed in North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Vol.31 (3):410-421.

9. 賀曉英, 賀纏生. 2008. 北美五大湖保護管理對鄱陽湖發展之啟示. 生態學報. 28(12):6235-6242.

10. Luo,Y., C. He, M. Sophocleous, Z. Yin, and H. Ren. 2008. Assessment of Crop Growth and Soil Water Modules in SWAT2000 Using Extensive Field Experiment Data in the Irrigation Distric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Journal of Hydrology (SCI) (352):139-156.

11. Croley, T. E., II, D. F. Raikow, C. He, and J. F. Atkinson, 2008. Hydrological Resource Sheds.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SCI) Vol.13 (9):873-885.

12. He, C. and T.E. Croley II. 2007. Application of a Distributed Large Basin Runoff Model in the Great Lakes Basin.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SCI)Vol. 15 (8): 1001-1011.

13. Croley, T.E. II. and C. He, 2006. Watershed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patial Intraflows.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SCI) Vol.11 (1):12-20.

14. 賀纏生, 牛叔文, 成升魁. 2005. 美國西部發展對中國西部大開發的啟示. 資源科學. 27 (6): 188-193.

15. He, C. S. Cheng, and Y. Luo. 2005. Desicc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South Water Northward Diversion Project. Water International (SCI) Vol. 30 (2):261-268.

16. Croley, T.E.II.and C.He. 2005. Distributed-Parameter Large Basin Runoff Model I: Mode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SCI) Vol. 10 (3):173-181.

17. Croley, T.E. II., C. He, and D.H. Lee. 2005. Distributed-Parameter Large Basin Runoff Model II: Application. Journal 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 (SCI) Vol. 10 (3):182-191.

詞條標籤

賀纏生

合作編輯者

童哈狗~ ,百科用戶 ,百科用戶 ,百科用戶 ,掃描探針 ,回復神符 ,精煉學概論

免責聲明

搜狗百科詞條內容由用戶共同創建和維護,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場。如果您需要醫學、法律、投資理財等專業領域的建議,我們強烈建議您獨自對內容的可信性進行評估,並諮詢相關專業人士。